践行新理念稳中有进 适应新常态活力增强

09.08.2016  03:35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幅居全国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国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国第4位;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居全国第5位……

  “十三五”开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省经济运行交出的这份“半年报”,展现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的显著成效,成绩来之不易。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向好的态势,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的信心和决心。

    “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速平稳、符合预期,经济结构调整提速,动能转化步伐加快

  合肥经开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一缓一升,折射出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开区正在跨入以创新驱动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增长表现为增速减缓、发展质量提升。 ”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说。

  8月5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向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符合预期、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趋势总体向好、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

  中央政治局7月26日会议深刻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突出特征。 “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在预期区间,经济结构调整提速,动能转化步伐加快。 ”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这充分表明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

  从经济增速来看,平稳成为主基调。全省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8.6%,自去年以来一直运行在8.6%至8.7%的区间。在稳健运行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快于全国、高于预期的态势,其中,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高于8.5%的年初预期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增幅均高出2.5个百分点。这也充分体现出我省作为发展中省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好的基本特征。

  结构向好,是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从三次产业看,服务业增长提速、比重提高、贡献提升: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去年同期39.9%提高到41.9%。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占比由35.5%提高到37.4%,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由36.4%提高到39.2%。结构的不断优化支撑着质量效益的改善提升。前5个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达18.9%,这固然得益于去产能背景下煤炭钢铁行业的减亏增利,但优势企业和成长性较强的骨干企业突出的盈利能力也是重要支撑因素。

  动力转化步伐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比全部工业产值增幅高9.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网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9.2%。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8.9万户,增长39.8%,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199户。不断成长壮大的新市场主体,为经济增长注入蓬勃生机。

  但要看到,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仍需要较长过程,新兴产业、新生力量虽然成长快、活力强,但规模较小,其自身也同样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风险因素。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对经济运行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上半年,仅煤炭、钢铁、石油加工三大行业的减亏增利就推动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幅11.7个百分点。

  这就更加要求,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调优存量、壮大增量,才能加快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接续,支撑全省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增长态势。

    “调结构也是稳增长”:扩大有效投入,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同向推进

  黄山睿基新能源科技公司是位于休宁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制造的太阳能跟踪系统能够将光伏发电效率提高5%以上,但研发制造、生产销售等各环节资金需求量大。休宁县齐云融资担保公司通过政银担合作模式,为该企业提供740万余元的贷款融资。目前,该企业发展正在提速,投资3亿元建设的新厂房和研发大楼已经投产。

  “调结构也是稳增长。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找准下行点、盯紧受困点、主攻增长点”,以深入实施“4105”行动计划为主抓手,坚持扩大有效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出台帮扶支持措施,全力稳定实体经济运行,实现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同向而行。

  扩大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持续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产业项目,才能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步伐,调结构才能获得有力支撑。

  据省发改委介绍,上半年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平稳推进,累计完成投资590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8.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投资进度最快,分别完成年度目标计划的69.8%和69%。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的投资“热度”上升,上半年同比增长13.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这表明,“4105”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等战略部署,正在成为我省扩大有效投入的鲜明导向。

  强化要素保障,引导更多要素资源投向实体,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实体经济运行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调结构的步伐。如果信贷投放结构不合理,就会加剧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主体成长。

  在这一局面下,我省着力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管道,引导银行业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据省金融办主任周建春介绍,6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003.7亿元,同比增长18.3%,高于各项贷款水平2.8个百分点。针对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现状,我省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还贷周转,有针对性帮助产品有销路、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维持资金链的正常周转。

  但从增量资金的流向来看,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仍然不畅。上半年,全省直接融资1973.7亿元,规模居中部第2位,其中投入工业领域的仅303.7亿元,占比仅为15.4%。信贷资金也大致呈现出相同趋势:尽管上半年本外币贷款增量达2441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但近八成增量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建筑业等领域,工业企业的信贷增量同比反而减少46亿元。

  基于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我省更要积极落实中央政治局提出“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更好地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协同推进。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双创”动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提升

  7月份,上市公司阳光电源完成定向增发,通过非公开发行1.2亿股筹集近30亿元资金,用于光伏电站建设、逆变器扩产项目及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产品等新项目建设。

  当前,由于经济下行和产能相对过剩,制造业投资回报预期较差,导致投资意愿总体不足:上半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8.6%,回落3.5个百分点。但是,在这一局面下,阳光电源大手笔扩大投资,其“底气”就在于拥有良好的技术储备。该公司董事长曹仁贤介绍,公司每年获得的技术专利超过100项。实施新项目,就是要把新技术转化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让公司持续运行在快速增长轨道上。上半年,该公司盈利预增30%—50%。其发展路径充分表明,创新始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 ”从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不断凸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明显增强,在“对冲”经济下行风险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这突出体现在以创业带动就业上:根据省人社厅的监测,上半年全省200家人力资源市场进场招聘单位4.75万家,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为117.4万人和98.7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51%、1.36%和3.13%,显示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由于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仍在回升。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上半年全省共获授权发明专利9363件,总量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105.9%,增幅居全国第1位。与此同时,技术专利的价值不断被放大。据省科技厅介绍,上半年,全省共办理专利权质押融资59笔,质押金额4.84亿元。专利价值的放大和“变现”融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新渠道。同时,我省设立的2只产业投资基金启动运营,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投资34个企业项目,到位资金22.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73.6亿元,进一步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随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启动,在“加快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引领下,全省产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增势迅猛。其中,晶澳太阳能产值增长74.7%,海润光伏增长255.3%,国轩电池产值增长146.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2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5%。

  产业创新的源头,在于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研发实力不断提升。省科技厅相关报告指出,近年来我省企业研发经费总量和增速位次居全国前列,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3%,在中部仅居第3位。国际上通常认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国际竞争能力,而我省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的企业只有755家,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因此,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我省已经提出“三重一创”的产业创新发展思路,即通过打造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工程,实施一批重大产业专项,引导企业加快突破事关长远发展、拓展未来空间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未来型产业,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不断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专注应急电源研发制造的合肥联信电源公司,是一家正处在成长期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李多山表示,清除各种各样变相的市场准入门槛,才能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显然,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家需要更加明确的政策导向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今年以来,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受去产能带来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全省工业PPI降幅连续6个月收窄,工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总体有所回暖。同时,一系列去杠杆、降成本政策落地,逐渐起到了“减负松绑”的成效:5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同期的58.7%下降到57.9%;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8.5%下降到88.1%,财务费用下降3.7%。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优化发展环境、稳定企业预期至关重要。今年以来,我省把健全完善清单管理制度作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创新举措,启动建立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两项新型清单试点,旨在切断中介服务机构与审批部门之间的利益关联,破除“红顶中介”现象。在商事制度改革上,推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过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改革红利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全省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长,实力不断成长壮大。 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分别比去年底净增769户和957户。

  当前,民间投资增幅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压力: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仅增长6.4%,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一大原因就在于,一些政策和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增长潜力大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具有稳定回报的基础设施等领域,民间资本进入仍然面临隐性壁垒、政策悬空等障碍。对此,我省已经作出及时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减少核准前置条件,加快建立运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一系列降低准入门槛的制度性安排。

  只要坚持提高改革行动能力,推动改革举措逐一落地,努力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就一定会不断汇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推动全省经济持续运行在健康较快发展的轨道上。

编辑:金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