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宝:“90后”新闻人的“温度”之旅

27.11.2014  12:18

  老刘生于60年代,他对面的这个年轻人只有24岁,老刘望着远方的水面,说他的千亩玉米地一夜之间被洪水卷走,这个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农民从百万富翁,一下子成了当地最穷的人,他没敢告诉孩子和老婆,他等了两天,在等这个身着冲锋装的年轻小伙。

  “你知道么,昨天隔壁屯子刚自杀一个。。。”老刘双手攥在一起,摸着两鬓从未有过的白发,喃喃说道。年轻人本来有很多问题想问,但当时心里却感觉堵得很,他知道在老刘这个内涝灾区,除了种地,别无他法。这是年轻人工作的第二个月,那天他在一堆玉米杆里,写完了老刘的故事,水面上凉风吹来,他手里却激动地全是汗。

  从那以后,年轻人知道,无论年龄差距多大,你手下的笔,都带着一份他人的信任和嘱托。

  张阿姨今年83岁,年轻人每次看到她她都在房间里打扫卫生,“孩子,你又来了,你看我,我可忙了,我可不出活了,收拾衣柜,收拾一天。”老人终生未嫁,晚年一直生活在这19平方米的小屋,社区工作人员偶尔来看看她。但年轻人每次看到她,她都有说不完的话,好像,好像很久没人和她这样交流了。

  这是年轻人采访的众多老年人中的一位,他们或住在养老院、或者永远坐在小区广场的凉亭里,等待着什么,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被时代遗忘的面孔,成为了男孩关注的对象。他写了很多他们的故事,渐渐地,他感觉到自己每一次下笔也许都能改变些什么。

  砍了一辈子木头,李师傅的油锯明天就用不上了。在小兴安岭茫茫林海,一句“顺山倒咯”突然显得有些悲壮。停伐前一天,李师傅腼腆地不太爱和记者交流,他说我家三口人,就我有工资,以后的日子还得过,党和政府会管我。

  为了生态,为了发展,这些曾经放弃家园、穿越冰封雪山来到此的开荒人要放下赖以生存的工具,再次回到山下,他们说树木的确没多少了,不能砍了,即使国家没有政策,我们也不想再往下运木头了。但是今后的路要怎么走,李师傅并不知道,从山上往下走李师傅话不多,临走时他看年轻人很担心的样子,小声地说:“这几年苦点,我的儿子、孙子肯定就不苦了。

  这是年轻人遇到的朴实百姓,他们带着乐观和真诚面对生活的变化,那天下山,他心里感到很温暖,也很感慨,他知道为国奉献,不只是电影里的故事。

  那天哈尔滨突降暴雪,风吹的人睁不开眼睛,小王的电瓶车后是摞在一起的两大袋邮包,他不确定今天能不能按时把包裹都送到,他和年轻人说,他担心家里两个月的儿子。

  男孩跟在他身后,看他扛着不知道是什么的大箱子上楼,很久他才下来,脸上好像不太高兴。“要的东西不对,和我抱怨来着,其实和我有啥关系,唉……

  结婚前,他觉得衣食无忧,想早点下班就下班,送到80件,就回家。有了孩子,他成了雪天单位里唯一一个中午还在干活的人。回到单位,经理热心地留年轻人吃饭,看着小王,他心里觉得有些东西,真的需要坚持。

  工作14个月,24岁的他体味了许多不曾经历、更不曾想过的人、事、物,信任、渴求、真诚、坚持,从成为新闻记者那天起,这个年轻人的心便被各种温暖包裹,24个春夏秋冬,这过去的一年,90后的步伐开始逐渐踏实、稳重起来。

  今天,这位年轻人在这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从质疑嘲笑,到接受包容的故事。90后新闻人的温暖之旅还在继续,而他不知何时,习惯称呼自己为新华社,记者。(本文作者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