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让创新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血脉

02.06.2017  21:07
在省科技活动周闭幕式上,科普工作者带来的用记忆合金制成的神奇的金属花颇受欢迎。董鑫摄 中俄青少年在“我眼中的火山生态”科普文化交流活动中签名。韩春伟摄   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人才储备力量,其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如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让创新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血脉?日前,记者走进2017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省组织的多彩系列活动中,走进我省两所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走近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二号”总体设计和测控负责人韦明川的父亲韦文斌,分别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去探寻答案……
  □本报记者彭溢闫紫谦
  “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在知识的边界,我们的求知欲在燃烧。”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好奇心最强、求知欲燃烧最为旺盛的时期。“无论我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小家伙们总能想到让我们成年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的奇思妙想让人欣赏和惊叹。”大庆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相雨彤告诉记者。
  刚刚闭幕的2017黑龙江省科技活动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小观众,他们用青少年特有的自由又极富想象力的思维方式与科技创新的世界零距离接触。在欣赏机器人集体舞动中,在飞行模拟机体验中,在化学试验的奇妙反应中,科技之光照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创新的“种子”在心中萌芽开花。
  当科技遇到童真来一场脑洞大开之旅
  孩子眼中的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普通的木棍,他们会看做是可以变幻一切的“魔法棒”,一根火柴在孩子的手里可以是通向神秘通道的“火把”。
  一支拿在手中的“羞答答”、没有开放的金属花,放入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瞬间生机勃勃、饱满绽放。这是日前记者在省科技活动周闭幕式举行的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和全国大咖秀比赛获奖作品展演中看到的情景。现场的青少年观众都瞪大了眼睛,看着金属花的奇妙变化。
  这个节目叫《形状记忆合金》,表演者省科技馆的杨琳琳为大家揭开了金属花瞬间绽放的科学原理:在特定温度下,金属花记忆合金内部晶体结构吸收足够的热量,原子发生转移,形状发生改变。“这种金属记忆功能即使重复500万次以上,也不会产生丝毫的疲惫与断裂。
  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一位坐在记者旁边的家长说,“这样的科普表演能让孩子们在吸引人的实验中轻松地学习科学知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而且印象深刻。如果有卖这种金属花的,我一定买一个送给孩子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
  在《“”享蓝天》节目中,大庆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相雨彤,用亲切的语言与观众交流着人类借助翅膀,在蓝天中遨游的梦想。短短五六分钟的演讲,生动地展现了人类从“有翼”梦的产生,到借助仿生学知识的圆梦历程。
  走下台来,记者采访了这位从事了多年科普讲解工作的80后女孩。“我的工作,每天都要和青少年打交道,为他们讲解科普知识,和他们交流学习科普的方法”,相雨彤说,在与孩子们多年的接触中,让她永远预测不到的,就是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问题。“老师,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地球形成多少年了?”“猛犸象到底是怎样灭绝的?”“科学家怎么知道我们曾被大湖淹没呢?”在相雨彤所在的博物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中,来自当地学生们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庞认真听着科普知识,在课间休息时,学生们把讲解员辅导老师团团围住,思绪跟着老师一起重回远古大地,拜访着古动物、古人类,孩子心中的谜团被一一揭晓。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用科普启迪孩子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帮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让科技创新的梦想助孩子们飞翔。”省科技馆党委书记德晓龙说。
  把对创新的热爱从小根植在孩子心中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省科技活动周活动,在全省13个地市相继开展的百余项重点科普活动中有五个新突破,除了首次展演我省国家科普大赛获奖作品,还首次尝试在夜间面向公众开放省博物馆,结合AR体验等新颖科技手段,打造科普嘉年华;首次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公众,通过表演、实验、体验等形式,呈现科技成果;首次成立航空科普示范基地,让公众通过飞行模拟机体验,感受黑龙江航空科技实力;首次在活动周期间邀请俄方青少年来访,与黑龙江青少年开展科普交流。
  “非常开心能跟中方学生一起感受五大连池的神奇地貌,了解21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史,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来自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第十四中学的罗蒙·叶夫盖耶维奇说。
  矿泉水生成演化实验,参观火山博物馆、火山地貌科考栈道以及地下矿泉,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黑河市科技局联合省对外科技合作中心、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共同组织开展的中俄青少年“我眼中的火山生态”科普文化交流活动中,中俄两国近50名青少年穿越时空,共同领略着自然造化和生命演替的无穷魅力。活动期间,中俄青少年们还参观了黑河检验检疫科普基地。通过讲解,两国青少年学习到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化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并在动植物标本室中观看黑龙江流域鱼类、昆虫、植物以及小型动物标本。“我们和俄罗斯朋友在一起参观博物馆,一起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了解,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希望以后能为中俄友谊及科技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在活动中,中方青少年代表李佳诺说。
  “青少年们应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向自然界学习,我们组织这个活动,秉承自然和谐的科学理念,培养了共同保护好美丽地球家园的情怀。”省科技厅调研员孙宝林说,“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理念,把对科技创新的热爱从小根植在他们的心中。
  不只一个“奇妙夜”让科普活动常态化
  走进省博物馆历史展厅,工作人员用手机扫描一枚在我省出土的金代“双鹿纹玉佩”,玉佩立刻在手机上“”了起来,孩子们用手划动玉佩图像,可以360度观看到玉佩上清新典雅的图案,手机中同时传来对玉佩的历史讲解。“哇,太酷了!”孩子们眼睛中闪烁着新奇的目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在省科技厅和省博物馆共同开展的“奇妙夜科普活动”中,科技与文化的首次结合。突破传统的参观方式,结合新科技AR体验等互动性活动形式,让公众在娱乐中学习科普知识,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一新的展示方式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排队体验。
  “小朋友们想体验恐龙化石挖掘吗?”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一片模拟恐龙挖掘现场的展区展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把自己当做了小小考古家,兴奋地寻找着一块块可以链接在一起的恐龙骨架组合,省博物馆自然部的专家在一旁为大家讲解着恐龙的科普知识。“很多人热爱科学就是从观察恐龙和远古时期的动物化石的,这样颇具创意的展出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自然科学的探索学习中”,省博物馆自然部主任杨秀娟研究员告诉记者,“科普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科普的创新精神正契合青少年不断探索自由创新的思维方式。
  当晚,主办方准备了5个科普主题活动,孩子们玩得意犹未尽。“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奇妙夜’科普活动就好了。”现场很多带孩子参观的家长表示。这体现的是公众对科普活动发自内心的呼唤。
  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主任科员王世佳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和我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部署,省科协目前正针对青少年群体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广泛组织开展公众科学日、红领巾科技小社团和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积极推进科技场馆、博物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继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结合,加强科学精神、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利用云教室、科技学堂等平台,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