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精准脱贫 要克服“拖延症”“急躁症”
曹忠义
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精准脱贫。打响扶贫攻坚战,就是为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县与贫困告别,从贫困圈退出。曾有扶贫干部形象地说,扶贫攻坚战就像点穴治病。点穴的根本在于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精准脱贫、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事关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从历史和现实看,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急躁症”和“拖延症”。
一方面,国家这些年对贫困对象给予了大量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戴上贫困帽,可谓“冬暖夏凉”,享受照顾,因而不少贫困县、贫困户不愿意摘,没戴上的一些地方也争着戴。这方面有不少典型:湖南新邵县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后,当做一项政绩工程来宣传,在政府网站上用“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努力,新邵终于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评价,当地媒体用“特大喜讯”“好消息”进行报道。2013年,山西大同县主动返贫,在被评为小康县16年后,重新戴上贫困县帽子,享受贫困县待遇。凡此种种,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行为惯性十分顽固。所以,精准脱贫,首先要克服捂住帽子不摘的“拖延症”。另一方面,扶贫攻坚,各级政府都签下了军令状,定下了时间表,退无可退。要防止为了追求政绩,搞“数字脱贫”“平均数掩盖”的弄虚作假行为。精准扶贫实施前,一些地方“一声令下”,贫困户“被脱贫”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精准脱贫,还要克服跑步前进的“急躁症”。
防治急燥症和拖延症,要用好“三味药”。第一味药,也是最重要的药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严格评估验收,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以往,扶贫工作中,政府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很容易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引入第三方评估,严格按标准裁定,靠数据说话,不但精准,还可增强公信力和说服力。第二味药,就是有进有出,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无出,精准脱贫便名不副实。脱贫了要逐户销号,把有限的资源再用在其他需要的地方,如果脱贫了还在占有有限的扶贫资源,势必稀释对其他贫困户的帮扶,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人有旦夕祸福,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有点风吹草动极容易再次返贫,返贫了要重新录入。第三味药,就是扶上马送一程。精准脱贫,不能刚脱贫,就做甩手掌柜,还要当一段陪护员,让脱贫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不是说立竿见影,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很多扶贫举措见效都需要一个过程,贫困县摘帽后增强发展能力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客观上需要扶贫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对他们的帮扶措施,即使销号了也要保留一段时间,做到不稳定脱贫不彻底脱钩。这样,既能保证退出的数量,更确保了质量。
在精准脱贫方面,我省林甸县已做了有益的探索。该县的产业扶贫示范区引导全县贫困户,分期分批进驻产业扶贫示范区进行生产,每个扶贫周期为两年,两年脱贫后,可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继续从事棚室生产,如此,提升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精准脱贫就是百里之行的最后十里,更加艰难,也更需认真对待。相关部门要在更精更准上下功夫,实事求是,严格“对表”,打赢扶贫攻坚战,使我省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黑龙江日报》(2016年1月23日02版)
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