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莫让手机“负”作用影响你的生活
曹忠义
近日,笔者的一位朋友游泳时遇到了这样的尴尬:紧邻泳道的“游友”休息时,竟拿起手机在泳池边玩起了自拍,泳完后,又把自拍的场景转换到了更衣间,全然无视别人的存在。笔者的朋友,费了好一番闪转腾挪的功夫,才避免成了照片的“背景”,曝光在“游友”的朋友圈甚至更大的范围。
随着手机技术和传播技术的日益强大和广泛使用,人人都成了“发布者”和“媒体人”,晒吃晒喝晒美颜,用手机随时拍照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然而这一习惯也正成为个人隐私的最大威胁。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为便捷更加有趣。另一方面,通过手机,不仅“无意”侵权时有发生,由于商业目的、吸睛效应的“蓄意”侵权甚至违法事件也并不鲜见。管好手机,不仅需要“机主”自觉,更需要相关部门有所行动。
小小的手机,好似一把双刃剑,它的“负”作用也不仅仅是“侵权”。它的不善利用甚至影响生活,它的妥善使用也能帮我们“自证清白”。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去年,几个在哈高校的大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吸粉儿”,把“跑男”节目组到外地的照片,“移花接木”地说成来哈尔滨,通过手机微信朋友圈不断地扩散,当晚造成几万人挤进某商场,险些酿成公共安全事故。两名造谣者被行政拘留,学业受到了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或者遇到这样的事:老人摔倒了,怕老人或者家属讹诈,谁都不敢去扶。这时候,拿出手机把过程拍摄下来就可以了,老人或者家属真有质疑,拿出录像做证据,一目了然,帮助别人又能“说清楚”自己。小小手机可以做“伪证”,也可以当“佐证”,就在使用者的一念之间。
其实,手机作为一项科技成果,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但由于使用手机的人对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导致对手机的使用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抗生素,减轻了人类的病痛,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滥用抗生素,恶果严重、令人担忧。看到身边因为手机发生的各种误会甚至伤害,究其根源,是使用手机的人,只看到了手机本身技术的强大,造成了技术的单要素膨胀,而忽略了使用手机时本应包含的价值理性和人文风度,导致手机技术与人文、道德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使手机技术失去了具有现实必然性的人文与道德的规约。同时,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也让手机“伤害”有机可乘。譬如,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对手机“滥拍”立法严控,追责严惩。
手机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祸患的“潘多拉魔盒”。使用手机,不能没有道德的规范和制约。但是仅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制度跟进,相关方面要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多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手机等科技成果的应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黑龙江日报》(2016年3月12日02版)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