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幸福地养老?

09.03.2015  13:55

  记者:孙佳薇

  资料显示,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目前已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少子化、贫困化“五化“叠加的态势。

  每个人都会老,随着老龄化社会越来越深入,养老依然是民生问题的“痛点”、社会关心的难点,也是我省代表关注的焦点。

  “失能人群”养老机构亟待政策扶持

  在全国2亿多老年人口中,相当大的比例在“沉重地衰老”——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无法行走、无法说话甚至无法独立排便,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失能老人。来自齐齐哈尔市的易连军代表,办养老产业多年,她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

  她对记者说,目前,我国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对高龄和失能老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这让她感到十分振奋,也更加坚定了她对做好养老护理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据统计,目前全国失能老人已达940万,大部分居家养老,专业机构养老护理严重不足。易连军认为,失能人群养老机构不能只求规模大、标准高,这样也会导致成本增加、门槛过高、管理不到位,使那些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无法入住。建议国家制定有别于其它常规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给予专门护理机构更高的养老床位补贴和专项补贴,扶持机构快速发展。还应该按区划分,适当放宽办院规模,降低入院成本。同时要将护理院尽可能设在离医院较近的地方,或采取医养结合方式便于就医,提高护理质量。

  易连军有着十多年对失能老人的护理经验,她对失能老人护理人员队伍极度匮乏的现状颇为着急,对于护理人员,普遍存在薪酬偏低、工作压力和强度大、工作环境压抑等实际困难,造成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她期待国家能出台政策,对从事失能老人护理工作的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打破老年人医疗保险行政划分壁垒

  随着“候鸟老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对异地医保的需求强烈。

  来自医疗界的代表高广升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目前大部分省市未制定转移医保统筹账户的相关政策,即使部分地区允许退休人员将医疗保险中的统筹部分转至居住地,手续也十分繁琐,办理周期也普遍偏长。发生异地就医报销时,绝大多数地区都筑起“高墙”,且许多老年人的大病和重病都没能纳入可报销范围内。此外,繁琐的报销流程无形中成为一道限制他们享受医疗保险的高门槛。因此,他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老年人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管理办法》,打破老年人医疗保险行政划分的壁垒,实现老年人医疗关系的跨省转移接续,同时实现老年人医疗关系省、市内各区、各县之间的转移接续,从而实现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全国统筹转移接续;为更好地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险转移接续,要统一相关医保政策,简化报销程序,同时要明确严格有效的监管制度。

  破解老龄工作的“中梗阻”

  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繁重的老龄工作机构力量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机构设置不顺、人员力量不足、职责任务不明晰。”来自林区的基层代表高永一语道破老龄事业工作的“中梗阻”。

  “现在平均每万名老人还不足一名老龄工作人员,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很难推进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的加剧也使老龄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需要重新核定老龄办的工作职能。”因此他建议,各级政府应该把老龄事业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对现有老龄工作机构和社会化老龄工作管理、服务资源进行规范和整合。各级财政部门要把老龄工作机构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人头费用列入年度预算,并随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作为老龄工作顺利开展的支持和保障。(本报北京8日电)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