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生态文明县实现经济新跨越
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项目落户明水县。 记者陈贺摄
明水县神泉休闲文化广场。
明水省级工业园区。
印度客商参观明水电商创业园区。
明水县新建人民医院。
黑龙江日报讯(艾艳国 记者史志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明水县,抢抓发展机遇,在我省发展“互联网+”经济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以“互联网+”经济牵动县域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齐头并进,探索出了一条“基地承载,产业支撑,三产融合,工农互动,品牌引领,电商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激活县域发展活力,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黑龙江省第一批试点县,成为全省“互联网+”精准扶贫第一个试点县,启动了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项目等,“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明水是中国寒地黑土地的核心区,盛产红谷子、黑豆、红豆等优质弱碱杂粮。多年来受制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优质农产品一直销售不畅。
2014年6月,明水县委、县政府精准审视互联网发展大势,以先行先试的胆识和气魄,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构想,积极谋划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产业链营销。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后,明水又加快“互联网+”向精准扶贫、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党的建设等多领域拓展渗透,着力通过率先发展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努力借助“四化联动”实现农区现代化目标。
快速推进“互联网+”。经过积极谋划和快速推进,2014年末,这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黑龙江省第一批试点县,2015年又成为全省“互联网+”精准扶贫第一个试点县,得到了省级层面政策和财力上的有力支持。全面加强与京东、北京181等电商平台和O2O企业对接合作,特别是与阿里集团达成对接合作,启动了全省第一个农村淘宝项目、第一个满天星农特产品溯源项目、第一个蚂蚁金服新农贷项目、第一个特色中国县级馆,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联大靠强、全网营销的新格局,为明水绿色食品打入线上市场提供了大平台支持。
创新发展“互联网+”。这个县积极学习考察,请专家培训,在充分借鉴国内县市成功经验基础上,谋划了明水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导,以销售导向为指引,以“1+7”模式基地为承载的农产品电商发展思路,创新营销模式,搭建了六大平台,打通了绿色食品产业线上销售渠道。
打造大众创业平台。辟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孵化小微企业的明水电商创业园,新开办网店280多家,其中大学毕业生占28%。
搭建县域公共平台。在阿里巴巴特色中国、京东开通明水县级馆,组织50余户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免费入驻。
入驻大宗销售平台。鼓励企业利用1688、阿里巴巴国际站等B2B渠道开展大宗线上销售。壹丰公司入驻阿里国际金品诚企频道,面向国外客商线上批发杂粮。
搭乘合作共赢平台。与上海幸福9号、北京181等O2O企业合作,产品入驻其线上商城,打入线下连锁店。
组建跨境电商平台。引进了香港胜记仓跨境电商平台,整合包装寒地黑土农特产品,线上直销香港、东南亚、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开创现货交易平台。引入福建日月同辉集团创办中远农业商品交易中心,将依托其37万线上会员,800人网上营销团队,开展大宗绿色食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加快龙江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扎实发展“互联网+”。这个县扎实推行一个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一处基地,每处基地都要执行规范化生产标准、有产品检测检验和追溯体系、有品牌和“三品一标”认证、有龙头企业依托、有线上直销和线下营销渠道、有O2O企业直采直供、有金融贷款扶持等七项标准的“1+7”基地模式。与省农科院合作,制定了全过程标准化生产规范。设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国家农标中心明水分中心,为绿色食品提供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抓住成为阿里巴巴满天星农特产品溯源试点县机遇,建设可视化监测绿色食品基地19处5万亩,每处基地都实行物联网远程监控、大数据管理、一品一码出厂,通过扫码即可完成全程可视、辨别正劣、导入消费等功能。注册了“淘缘明”、“小明家”、“明绿康源”3个县域公共品牌,申请了“明水小米”、“明水黑豆”2个地标产品,新增23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提升了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入实践,明水逐步突破了传统经济条件下,农业县份在地理区位、市场信息和要素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倒逼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电商兴、百业旺、经济活的喜人景象。一是倒逼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围绕市场需求,建设“1+7”模式基地85处、13万亩,解决了农产品标准不一、经营分散和产品追溯空白等产业瓶颈,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升级步伐,推动了农业产业实现种得好、销得好、加得好三级跳,产业结构在倒逼下逐渐优化。二是倒逼营销升级,活跃了商业。传统企业纷纷转型线上,壹丰公司与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印度等国客商签订了3.5万吨1公斤装黑豆出口合同,每吨比线上出口多创汇80美元。电商路径使得资源优势突显,“寒地黑土”电商产业园、中远农业商品交易中心、“淘缘明”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项目纷至沓来,实现了种得好向卖得优升级。三是倒逼链条延伸,拉动了产业。壹丰科技投资1.6亿元,新建杂粮精包装、有机大豆油、谷物早餐圈3个项目,与农民签订杂粮订单5万多亩。龙睿公司投资1.9亿元,建设了集果蔬种植、加工冷藏于一体的绿色蔬菜产业园区。推动由销售“原字号”产品向销售精深加工食品转型,大幅提升了绿色食品线上线下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四是倒逼社会转型,促进了创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仅带来了经济模式升级、生活方式革新,更加激发了草根阶层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使更多的人走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舞台。
建设绿色农业升级版
2011年以来,明水县紧紧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机遇,坚持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为支撑,打造绿色农业升级版。
园区示范效应初步显现。这个县打造了6条、170公里现代化大农业科技示范带,累计建设县乡村示范园区316个,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了园区建设由单一种植业向种养加,由玉米园区向畜牧、蔬菜、杂粮、菌类套种综合性园区,由单纯农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跃升。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20亿斤,排名从全省第32位跃升到第23位,连续三年进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
“明”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围城沿路沿河沿草原,重点规划建设了生态放心奶源、瓜菜苗木、优质米稻、有机杂粮等八大“明”牌农副产品基地,总面积70万亩以上。特别是2015年,围绕电商市场需要,建设可视化监测绿色食品基地19处共5万亩,每处基地都实行物联网远程监控、大数据管理、一品一码出厂,倒逼了农业智慧化、电商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特色化建设,促进了农业从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
合作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了1080个,家庭农场达到1026个,创建市级规范化家庭农场15个。全县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同时,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建设了全省一流的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平台。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大力加强防汛抗旱保障体系、水土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续建工程、节水增粮工程、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6万亩,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5.8%。突出抓好薪炭林地退耕还林、防护林更新改造、百公里围城绿化带建设等生态示范工作,高标准完成造林7.5万亩,全县林木面积达到67.9万亩,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粮食稳产能力全面增强。
畜牧产业实现提档升级。搭建了由县级示范区、12个乡镇中心园区、60个村级子园区和3000个规模养殖户组成的畜牧产业园总体框架,打造了建碾、依四、双育公路沿线三条畜牧产业开发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成功引进并建成了投资5亿元的绿野公司万头奶牛牧场等一大批规模养殖项目的入驻,带动了畜牧产业战略升级。截至目前,全县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43.5万头、42.3万头、122.2万只和320万只,奶牛存栏3.5万头。2014年,牧业产值实现1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86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6.7%。
新思路新状态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1年底以来,明水县委、县政府依靠精准扶贫新思路,攻坚克难新状态,找准突破口,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口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1.8亿元增至5.1亿元,再造了一个明水财政;2014~2015年减贫2.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6.3%。
这个县坚持扶贫先扶智,提升脱贫能力。在全面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把扶贫重点放在教育下一代上,启动实施滨泉中学、滨泉凤亭小学、县一中改扩建等项目,强化从幼儿园到高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取消高中择校费,创造升学机会;建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生2000多人;免费提供营养奶,增强学生体智,使贫困孩子有学上、读好书,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未来解决明水贫困问题。
强力推进民生扶贫,提升百姓福祉。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实施了九大民生工程。让贫困群众住进了暖心屋。规划辟建了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的滨泉新城,配建城市廉租房1260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和农危房2.3万户,建设通达、永兴、双兴三个农民住宅小区5.3万平方米,主城区楼房集中供热全覆盖。创新推行了棚改新模式,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零上访”。让贫困群众踏上了致富路。修筑城乡公路300多公里,畅通了民生路、发展路、致富路,促进沿线粮食价格每斤增加约5分钱,拉动周边9个乡镇、48个村屯、9600多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700元。让贫困群众远离了看病难。实施了县人民医院、康盈医院异地新建等项目,开展免费义诊、送医下乡等惠民活动,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去年减少群众支出3500万元。让贫困群众化解了养老愁。建设了集中供养中心和增汇新型养老公寓,集中供养贫困孤寡老人1200余人,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强发展后劲。紧紧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契机,走好资源变原料、原料成产品、产品带产业、产业塑“明”牌的“名”县经济发展之路。强化基地建设,增加农民直接收入。规划建设了八大“明”牌农副产品基地,特别是坚持以电商发展倒逼基地升级,组织18户龙头企业、81个合作社、近万户农户,创建“1+7”网销直供基地85处、13万亩,通过合作共建、调整结构、提升品质,使5300户贫困户平均增收1500~2000元。强化产业园区建设,增加农民间接收入。辟建了工业产业开发区和绿生源食品产业园、医药化工产业园、绿都林木产业园、畜牧产业园、西林湖旅游产业园,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7户增至14户,新增就业岗位1600个,到目前,入园企业已累计吸纳5300名贫困群众在企业打工,年均工资额达20000元以上。强化“明”县品牌创建,增加农民多元收入。打造了“明绿康源”、“淘缘明”、“小明家”等县域公共品牌,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这个县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并利用2018年—2019年两年时间,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一要突出“互联网+党建”,全面抓扶贫。二要突出“互联网+精准扶贫”,全面促扶贫。突出生态建设,做强名县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养生、候鸟连锁养老、生态养老产业,打造养老食品、养生食品、休闲食品,努力让明水出名、让农产品有名、让产业成名,实现贫困群众富思维、富收入、富品位,使全县强财政、强能力、强氛围,加快实现民富县强目标。三要突出“互联网+农业”,全面提扶贫。以电商倒逼结构调整、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营销模式转型,确保农民群众不仅“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四要突出“互联网+社会治理”,全面推扶贫。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为扶贫开发工作快速推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五要突出“互联网+服务保障”,全面保扶贫。以打造“智慧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集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社会保障等于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新型工业化实现提速
2011年以来,明水县紧紧抓住省市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契机,依托资源优势,强力推进“一区五园”建设,促进工业经济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明水实际的资源产业化、园区专业化、品牌特色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五年时间,全县共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90个,总投资135.86亿元,使一批“明”牌产品走向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园区集聚能力增强。这个县科学规划建设了以工业开发区、医药产业园、绿生源食品产业园、绿都林木产业园、畜牧产业园、旅游产业园为核心内容的“一区五园”。为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畜牧养殖、新材料、生物、林木、粮食加工、旅游等八大产业的快速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项目建设突飞猛进。这个县对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区位禀赋进行科学研判,探索并培育了资源深度开发突破、工农复合型循环、骨干企业链条延伸增值、中小企业+科技成果培育孵化、外资外贸外向复合型经济、物流服务一体化等六个产业项目建设主导模式。成功引进建设了浙农发集团生猪产业园、龙睿公司特色蔬菜产业园、壹丰杂粮、绿野牧业万头牧场、秋必丰生物科技等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新建了“寒地黑土”电商产业园、中远农业商品交易中心、“淘缘明”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新型经济业态项目。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税金分别实现35.9亿元、34亿元、9.65亿元和1.84亿元。
立县主导产业快速成长。这个县医药产业日益壮大,三精明水药业先后追加投资4.8亿元新建7个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7000万元,拉动就业350人。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绿生源食品产业园入驻企业7户,项目总投资6.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物流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突显,围绕城市环形路网,分区域、分地段、分产业摆放了工贸运服产业园、建材家居产业园、水晶城商贸综合体、农资农机工贸产业园、现代粮食物流园、工业产业物流6个功能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