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 金融需求有“四化”
当前,春耕生产正在我国各地由南向北陆续展开,为及时了解广大农民群众春耕期间金融服务新需求,推动金融支农更好地“接地气”,日前记者来到山东省莱芜市进行走访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在各级人民银行的引导和支持下,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但随着现代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农村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民春耕金融服务需求有了新变化,呈现出“四个新特点”。
一是金融信贷需求“大额化”。走访发现,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快速变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跨跃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种植、养殖大户日益增多,农业生产前期资金投入、单笔信贷资金需求额度相应增大。如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信贷需求额度往往在10万元以上,单笔金额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也不再罕见。但就目前来看,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缺乏担保抵押手段,申请贷款时还面临着贷款额度不足、期限偏短、利率偏高、办理时限长等现实困难和问题,加大了他们获得贷款的难度。为此,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希望金融部门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供额度更加灵活、期限更长贷款支持,并结合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实际需求,大力推广林权抵押、土地流转、大型农业机械抵押等贷款,以便他们能够有充裕的资金购买春耕备耕物资。
二是希望金融知识宣传“常态化”。现代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让农资购买、农产品交易等带来的跨地区支付现象日益普遍,农民群众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多,需要了解的金融政策法规、支付结算知识相应增加,这就使他们更加渴求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调查中,一些农民群众对近年来金融部门开展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表示欢迎,对存贷款、人民币反假、利率政策等传统金融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也希望各类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能走出银行,走进田间地头,及时向他们介绍国家金融支农惠农政策,做好金融法规政策解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型金融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享受国家金融政策和现代支付方式带来的便利。
三是金融理财产品需求“多样化”。据了解,部分农民手里有了“闲钱”,投资理财意识相应增强,已不再满足于“吃存款利息”,但目前可供他们投资的金融理财产品很少,投资渠道不足,一些农民只好“望钱兴叹”。有农民群众反映,目前农村地区金融理财产品尽管有一定程度发展,但还是存在着品种少、门槛高、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农民金融理财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此,他们急需各金融机构能贴近农村实际,“量身定制”符合农村实际的新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特点,操作简便、风险低、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多开展些“送理财产品下乡”、“送国债下乡”等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投资理财渠道,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是期盼金融消费维权“便利化”。一些农民群众反应,随着农民参与经济金融活动的增多,常会遇到一些经济金融纠纷,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但是,农民群众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农民群众金融维权还不够便利,往往成为受害者。为此,一些农民希望能尽快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并能经常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宣传活动,更有效地维护农民合法金融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