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春节,那些留守海外岗位的中国身影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特稿:春节,那些留守海外岗位的中国身影
新华社记者
游子归乡、阖家团圆,是中国农历新年永恒的主题。然而,有这样一群人,虽思乡情浓,却依然坚守在海外的岗位。他们或值守在纷飞的硝烟中,或在“一带一路”沿线留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实脚印。
他们用忠于职守诠释中国担当,用无私奉献打造中国名片……
“肩上的五星红旗给予我力量”
在黎巴嫩南部山区的凛冽寒风中,探雷器发出阵阵警报声。那些让外行人几乎无法理解的“摩斯密码”,却被中国士兵成功破译。
割除植被、清除浮土……按照扫雷标准作业程序操作数十分钟后,一枚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终于从泥土中露出“狰狞”一角。“三、二、一,起爆!”一声巨响伴随着远处腾起巨大的黑色蘑菇云,地雷被成功销毁。
春节虽至,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却依然像平日一样,在被称为“死亡地带”的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边界线“蓝线”地区执行扫雷排爆任务。“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对我们来说更是工作日,”扫雷组组长肖军说。
在战火纷飞、冲突频仍的艰苦地区,在执行维和任务中过大年,远离祖国的中国维和官兵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辞旧迎新。
在正值旱季的南苏丹,即使是除夕之夜,驻扎在首都朱巴的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依然要冒着40摄氏度高温执行警戒、巡逻、护卫任务。
在利比里亚,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在春节到来的前两天才返回大本营。此前,他们成功打通了利比里亚两大城市邦加至沃因贾马之间200公里的生命通道,受到了利政府的高度赞誉。
在马里,由于北部加奥地区近日发生汽车炸弹袭击导致当地安全形势急剧恶化。春节期间,加奥营地的中国维和官兵不仅要做好自身防护,工兵分队还要担负营区防御工事升级的任务。
……
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亲人是中国“蓝盔”遥远的牵挂。
赴黎维和部队的官兵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结婚5年相聚不到百日的辛酸,有亲人去世却依然值守岗位的隐忍……
扫雷作业手龚渝峰是家中的独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从不告诉父母具体任务的情况。龚渝峰说,这个春节虽又无法与亲人团聚,时刻与危险相伴,“但只要看到肩上的五星红旗,内心就充满力量”。
中国“蓝盔”为和平而来,安全顺利完成任务才无愧亲人期盼、不负祖国重托。就如龚渝峰所说:“国际维和代表中国形象,不论多么危险,我都要勇往直前!”
“责任,让我们坚守寂寞和孤独”
27日农历除夕这一天,是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首台发电机组最后一次综合试机的日子。为保证2月2日的正式发电万无一失,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项目部的员工将“春节”暂时“屏蔽”:不安排休假,连与国内亲人的电话祝福都暂时放下。
6年多来,中水电人对这个项目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们战胜了极端天气和疾病的挑战,更用质量过硬、速度更快的中国标准改变了行业规则,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在一点一滴的磨合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融合、创造与坚持的意义,”中水电公司喀土穆办事处主任杨文林说。
想到这一兼顾灌溉、供水、发电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惠及三分之一苏丹人口,员工们对这个没有休假的春节毫无抱怨。因为,电灯亮起那一刻是给所有人送上的最好的春节贺礼。
在数千公里之外,“90后”青年刘旭平要在巴基斯坦过第二个春节。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参建的旁遮普省木尔坦市公交专线项目刚刚竣工,收尾工作需要参与项目管理的他留守,同当地合作方一起完成,回家商量婚事的计划只好再往后推一推。
刘旭平说,虽然牺牲了回家团聚的机会,但目睹中巴经济走廊给这个国家带来活力和改变,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中国工程师,感到十分骄傲。
忙碌于巴基斯坦另一处高速公路项目的魏磊曾在多个国家工作过,在海外过春节已是家常便饭。
过年,心的这头牵挂着家里的亲人。女儿已经一岁半了,但在一起的时间却不到一个月。“很想抱抱她,带她出去玩,听她喊爸爸,”魏磊说。
不过,心的那头连着的还是工程。作为项目经理,“每天想得最多的还是桥梁施工进度。即便是过年,中方人员也先要把工作事项安排好,保证现场施工,”魏磊说,工作效率不仅关乎企业效益,更关乎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在格鲁吉亚高加索山脉潘基西峡谷的深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和运营的卡杜里水电站厂房门口那崭新的春联,为几无人烟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生机。
卡杜里水电站是中国和格鲁吉亚两国目前在电力行业最大的合作项目。总工程师刘虹告诉记者,当年为早日建成发电,国家电网员工加班加点,吃住都在山下的村子;2006年电站建成后,迄今已创造了4180多天安全运行无事故的佳绩。
辉煌业绩背后是国网人的默默牺牲和奉献。潘基西峡谷位置偏僻、地形闭塞、安全局势复杂,极少有企业愿意踏足其中。而在这里,刘虹已度过了8个春节,电站高级顾问李叡过了5个春节,还有一批又一批的“90后”生力军,抛开国内的优渥生活,先后来到电站。
刘虹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尤是如此。然而,电站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深知责任所在,都选择坚守而非退缩。“为了将光明送到格鲁吉亚的千家万户,我们愿坚守这份寂寞与孤独”。(执笔记者:陈怡;参与记者:李良勇、李紫恒、季伟、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