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院更名为某某大学:摆脱不了的权力阴影
[ 摘要 ]本来80年代中国大学已取消行政级别,但后又重新恢复,并出现了副部级大学,现在的大学都流行建立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级别的提升,学校中各院系的主任权力也随之提升,这为学术腐败营造了空间。
【编者按】教育部网站近日显示,2015年又有18所中东部学院拟更名为大学,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闻,有媒体统计,近6年来,全国23%的高校都曾更名,几乎每所学院都想更名为大学。不过,改名未必是好事,很多高校改名后失去了原本特色,名气随之消失。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众多高校还依然对改名乐此不疲,这背后行政因素和市场原因不容忽视。
有行政级别的中国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图源网络
中国高校叫什么名字,是不是“985”,“211”高校,是否属于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门直属,背后具有复杂的行政讲究,能否进入这些行政序列,不但是学校级别的象征,也是学校领导们地位的体现。
目前内地高校,按行政级别可以分为:副部级高校,包括副军区级的国防科技大学,共计32所,这是中国高校的金字塔顶尖;厅局级高校,除去前面32所高校,其他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包括211院校,都属于这一行政级别;副厅局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都属于此种行政级别。与此对应的是,副部级高校的校长、书记都是副部级干部,厅局级高校的校长则是厅局级干部,其他以此类推。
学校属于什么行政级别,直接影响到了学校领导的级别,因此提升学校的行政级别自然能提升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但要想进入副部级高校行列十分困难,因此一般大学并不会将此视为目标,这也是众多名校不会改名的原因。相反,副厅局级则比较容易争取到进入厅局级高校行列的机会,因此这一级别的不少高校都争相改名,比如将学院更名为大学,以此谋得一个好的行政级别。
实际上,这样的更名对学校并没什么帮助,行政级别提高并不代表教学质量就得到了提升,不过多数时候,这并不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问题,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行政级别的提升。
但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的行政级别来自于行政机构的认证,因此一所高校能否改名成功,也需要行政机构的认证,这背后标准并不全是该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或学术水准,而自有一套行政评价标准,在改名的过程中,行政部门的意见更为重要,但要说他们对教学有多少了解,则很难判断。
大学更名背后的官本位文化
大学追求改名,与学校领导追求行政级别的提升分不开,而这背后摆脱不了权力崇拜的阴影,很多时候,高校改名是官本位文化的写照。
官本位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传统社会中,读书人出路有限,不进入仕途,对国家大事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本意是希望读书人能够通过仕途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过人一旦做官,就会发现背后的诸多益处,比如经济上可以轻易发财,政治上享有特权。
在这种现实利益的推动下,古代读书人争相进入仕途,希望谋得一官半职,由此在中国形成了崇拜权力的文化。在传统的中国城市中,衙门一般位于城市中央,整座城市都以衙门为中心进行布局,这种城市权力布局进一步促使权力成为人人想要追求的东西。
获得权力后,权力便会派生出各种附加利益,古代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之所以“高”,是因为这是做官的途径,特别是实行科举考试之后,读书更成为做官的最佳途径,因此催生出“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当上官,不但有权还有钱。
追寻和崇拜权力的文化,一直影响至今,中国人今天心底依然有深厚的官本位文化底色,比如读大学是为了做官,所有职业中,最令人羡慕的是公务员,一个大学生能够当上公务员,会得到众人的赞扬,哪怕是公务员工资并不高。相应的,求他办事或高看他一眼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享有的社会地位也会逐渐提高,这也是每年公务员考试都很热的原因。
回到大学更名本身,其背后的权力影响不容小觑,不少大学校长、书记并非出身学术研究,很多人通过官场进入高校,寄希望通过高校进一步提升权力,他们对大学教育有多大了解令人存疑,而他们多数人也并不追求学术建树。
因此当通过更改学校名称,提升学校行政级别,进而能提升自己的行政职级时,不少校长和书记会拼命追求,乐此不疲。而随着高校改名,更多的行政资源,经济支持会到来,学校专业设置和学术研究空间也会进一步扩大,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自然促使高校都竞相去更名。
迎合市场大学独立性日渐丧失
本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已经取消了行政级别,但后来又重新恢复,并出现了副部级大学,现在的大学都流行建立综合性大学,因为这样能提高校长的地位和级别,并且随着学校级别的提升,学校中各院系的主任权力也随之提升,这为学术腐败营造了空间。
除了行政权力的侵蚀,市场对大学的侵蚀也不容忽视,当然这并非中国才有的独特现象,以拉丁美洲为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拉美大学不得不放弃1918年科尔多瓦改革时期建立起来的两大原则:大学自治和自给自足,越来越依赖政府和市场的支持,大学在经济上失去自主能力,必然导致大学独立性的丧失。
这一情形同样在中国上演,中国大学的商业化日趋严重。譬如,为数不少的大学屈身向官员和商人出卖学历和学位,兴办各种总裁办,国学班,助推了学历泛滥;有些大学借口经费困难,对外广拉商业赞助,学校领导要么坐视不理,要么乘机自肥;不少专家学者,编造研究成果骗取科研经费,甚至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
对商业化和钱的过分追求,导致大学丧失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2010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指出:“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大学在向市场和商业倾斜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办学理念,从对学术的追求转而追求就业率,追求实用性,市场需要什么,各大学就争相设立什么专业。由于大学办学向市场妥协,开门办学,导致大学独立性进一步丧失。而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更改高校名字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毕竟毕业于某大学要比毕业于某学院听起来好得多,这也能间接提升学校的就业率,更好地适应市场。
尽管大学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市场和政治,但大学不应该成为政治或市场的附庸,商业社会,大学更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或适应市场需要就去改名。
结语:
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大学应该以教学和学术研究为第一要务,应该追求学术成果上的突破,而不只是盯着就业率,盯着学校名字和行政级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学更应该保持独立性,保持自身特色,毕竟是不是名校,并在于叫什么名字。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