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为学弟学妹当创业导师” ——访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刘礼华校友
哈工大报讯(本报记者 张妍/文)在太湖平原北端,有一座小城。这座城市,在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百分之一”的上市企业,创造了“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座城市就是位居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城镇经济领航者——江苏省江阴市。
刘礼华,这个土生土长的江阴人,就是目前江阴市最具名望的企业家之一。1987年从哈工大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硕士毕业后,刘礼华作为江阴市的第一位硕士,被引进到当时的江阴钢绳厂,也就是今天在业界大名鼎鼎的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
多年后,已成为业界精英的他回忆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到底能不能在社会上产生点作用?当时特别想到工厂一线去试试,不管成不成功,反正才22岁,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我自己都没想到,一不小心,还成了江阴引进的第一个研究生。”刘礼华进入江阴钢绳厂时,正是钢绳厂致力攀登高峰、再次创业的节骨眼儿。这个被当作“宝贝”一样从哈工大毕业的高材生果然不负众望,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1989年,钢绳厂成立“8951”分厂,意为1989年成立的这个厂,要在5个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年仅24岁的刘礼华担任副厂长。上任后,在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的基础上,刘礼华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后来,这些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
1990年,厂里成立研究所,刘礼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5年后,他又升为所长。1996年,成为法尔胜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时,刘礼华刚满31岁。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才能的不断提高令刘礼华的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外大型桥梁建设的兴起,大型桥梁用钢丝、缆索成为金属制品领域新的热点。当时,该领域被“洋货”垄断。在这种情形下,法尔胜向着“高、精、尖、小、特”的特种钢丝绳所需的前道钢丝加工新技术领域发起了冲击。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刘礼华率领技术骨干组成老中青三结合的课题攻关组,发挥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攻破了一道道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大桥用钢丝和主缆索股。随着产品技术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产品不仅用于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还大批量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该项目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刘礼华的职位也不断上升,直至成为集团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技术方面的钻研,坚持以技术取胜。他深信,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2000年,他跟随恩师赵连城院士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一线的企业生产实际、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刘礼华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寻找着最佳平衡点。3年后,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对于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刘礼华总是不忘母校和恩师的培养。“在哈工大学到的东西,为人、技术、能力,这些就是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多年后,刘礼华依然难忘为了炼好一块合格的试验材料在抚顺、沈阳、无锡、北京多地辗转的艰辛,更清晰地记得当初心里因为无法理解赵连城院士因追求极致而近乎“苛刻”的要求而产生的委屈。这一切,今天的刘礼华不仅完全理解,更充满了感恩。
毕业多年后,刘礼华以出色的业绩成为母校的骄傲。作为国家“863计划”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刘礼华牵头的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多次获得国家支持,解决了多项行业共性问题。
2008年和2013年,刘礼华先后受聘成为哈工大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我能有今天,是哈工大培养了我。我愿意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在刘礼华的观念里,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方式有很多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凭借自己在业界多年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刘礼华近年来致力于帮助年轻的哈工大校友创业,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还调动自身在资金、市场、人脉等各方面的资源去帮助年轻人。
今天的刘礼华,身为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率领着一支300人的技术团队,同时主持8项科技项目。对他而言,时间也许就是最大的奢侈品。对于母校,他却有着别样的情感:“如果母校有需要,我愿意抽出时间回去给学弟学妹当创业导师,跟他们分享我的经验和智慧,让更多年轻人在有梦想的时候,找到方向,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