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的关心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历时一个月的时间,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坚持重点调研与全面普查相结合,通过印发调研提纲1000份、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11次,直接走访干部、群众300多人,针对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当前,全县未满18岁未成年人口45,741人。在校学生23,061人,其中,男生11,680人,女生11,381人,单亲学生781人,残疾学生58人,贫困学生2,551人,流动学生796人。从调查情况看,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是比较好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在公民道德建设大环境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得到广泛认可,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均有显著提高。调查表明,我县未成年人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充满希望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个人今后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今天的未成年人非常关注个人的发展,他们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调查表明,有78.7%的未成年人自我评价较好,半数以上的未成年人干预维护个人的权利。同时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75.9%的未成年人希望获得大专本科以上的学历。
2、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今天的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他们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教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和平相处,要求和同伴有相同的参与集体生活的机会。平等意识已经深入每个未成年人的心灵。同时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负有宽容精神。相当多的未成年人能够尽力给处境不利的同学以帮助,多数未成年人能对不同意见持容忍和接纳态度。
3、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今天的未成年人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比较关注,他们或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投身于其中,身体力行,他们渴望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4、喜欢具有探求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今天的未成年人热爱学习,对书本仍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如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做实验及看电子读物等。
5、乐于参加少先队或共青团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有92%的少年儿童希望加入少先队,78%的初中生希望加入共青团;80%以上的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活动中感觉快乐,相当多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90%以上的少年儿童渴望做班干部,在少先队组织中找到锻炼自己的机会。
二、存在问题
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自私自利、任性狂妄,霸道专横等性格问题,不善交际、自我封闭、紧张焦虑、忧郁消沉等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多数未成年人感到不快乐,关键是自由支配时间少,教育内容多,课业负担重,缺少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不够。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较大,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外界的要求、期待、规定或威胁让他们疲惫不堪。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压力,如生理发育、心理发育、心理发展、成就忧虑、同伴交往及其他源于自身而无法说清的矛盾,特别是面临升学、就业、早恋等实际问题时,缺少适应新应变的处理能力。
2、校园师生间出现隔阂现象严重
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批评,抗挫能力差,师生间沟通交流障碍越来越大。调查显示,70%以上的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流,怕老师说自己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下降批评自己,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或找家长。对老师的批评和管理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
3、未成年人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部分中小学生厌学思想严重,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贪玩逃课。有的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计后果,喜欢闹事,推崇暴力,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有的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有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到网吧玩的现象。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疏于教育,是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为我是从,同学或小朋友间稍有微词就大打出手。
4、思想道德与物质生活失衡
调查显示,当前我县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大多数处于较好的水平,手头不断零花钱的孩子占一半以上。然而,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在最基本的“拾金不昧”的行为取向中,认同私占、私分的被访者达到8%,另外有10.5%的未成年人表示在别人指导的情况下才交出去,这种明显损人利己、违背道德公共伦理规范的比例居然高达18.5%。对诚实守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竟有15%的未成年人认为只要能办成事都无所谓。
5、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
部分未成年人特别是一些流入社会的未成年人,耳上钻孔,裤子挖洞,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调查中很多家长反映,在孩子们的业余爱好中,看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占了80%以上。然儿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这些正处于在涨知识阶段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缺不感兴趣,如今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大多是颇具感官刺激和暴力色彩。
三、问题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深刻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陷和不足。综合调查反馈的各种情况,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不良家庭教育是产生“问题未成年人”的“前奏”
当孩子出现品性上的偏差,甚至成为难以管教的“问题未成年人”时,77%的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61%的教师也认为是家庭因素造成的。(1)是家庭管理不到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疏于管理。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不屑一顾,也有的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或父母体弱多病,无力照顾孩子。当这些家庭的未成年人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伙伴相聚时,由于各种挫折带来的失落感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得到危机,他们很容易混在一起,进而不良习性相互感染。(2)是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由于“父母双亡”、“父母感情不好”、“父母离异”、“父母再婚”而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明显高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3)是家长管教方法不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之后,有的家长并没有认真反省自身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孩子回家后依然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对待他,平时娇惯放纵,助长了孩子贪图享乐思想和为所欲为等行为方式;犯错误时就对其有诸多不放心,担心会与坏孩子交往,严格限制其行动自由采取“看管式”管理,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丝毫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4)是向孩子排泄不良情绪。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孩子回家后,依然不能摆脱自身的不良情绪,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对象,唠叨、诅咒成了家常便饭。使孩子承受太多的不良刺激,而得不到积极帮助和鼓励,心灰意冷,“破罐破摔”。父母的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在调查中,56%的被访未成年人反映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打击。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经常出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不仅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中小学生“辍学”,有一半以上是和父母责备有关。孩子幼年的模仿能力很强,对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严重。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冲动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在社会上按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2、不良的文化场所是滋生“未成年人问题”的温床
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之所以违反国家规定想为常年人开放,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当他们没钱消费的时候,便是通过偷、骗、抢等不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经常来往此处的未成年人大部分是闲散少年,他们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交互感染,也难免在此交往中发生冲突,直接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还有一些歌厅、录像厅、游戏厅等场所为了达到盈利目的,不惜以色情、暴力等有害内容来招揽顾客。未成年人长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活动,很容易接受不良因素刺激,形成扭曲的心灵,一不小心就会违法犯罪。
3、德育教育工作不到位是造成未成年人多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部分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当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普遍存在偏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主要看考分、看升学率。忽视一些社会实践和传统教育等方面的一些教育活动。(2)是歧视差生。在分数第一的思想下,一些教师围着“尖子生”打转,而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帮助,使之成为学习和思想的“双差”生。有的对“差生”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操之过急,效果不佳。(3)是大量初中生过早地流入社会。由于高中招生少的制约,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多数初中生毕业无法继续上学造成无业可就,只好在社会上混,对社会、对学校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策建议
1、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深入学习中央及省市县的有关文件和工作精神,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力度。通过电视台开辟专题栏目,宣传报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泛宣传,扩大宣传效应,强化舆论监督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和形式,形成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2、抓重点环节,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网
学校教育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重点培育和提高综合素质为育人准则。改变重智轻德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优化教师队伍。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尽量让更多的初中生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减少过早流入社会未成年人数量。在家庭教育方面,妇联在牵头做好家庭教育的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形成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以“双合格”为主题,深入开展“三优”知识传播与实践活动。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和活动形式,宣传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家教知识,扩大宣传阵地,把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传播给广大家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自观和成才观。社会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对特殊群体给予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帮助与关怀,使之健康成长。整合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抓载体活动,增强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实效
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根据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入手,抓住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环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生活的实际做起,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未成年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加深对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融入到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中去。
4、抓组织领导,为抓实落靠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对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前途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协调各方力量,发挥积极性,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明确任务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的职责,明确成员单位的职责划分。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共同推进。三是建立稳定的巩固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社会力量捐助一部分,相关部门支持一部分等多种方式,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本着重在参与、面向多数的原则,重点抓好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队伍建设、社区关工委组织建设等。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高、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