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厂投入运营

30.01.2015  11:20

  日前,记者从“中国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厂创新型项目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立体式标准化植物工厂已在北京市平谷区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模式,主要用于花卉、蔬菜、药材和食用菌种植栽培,目前在荷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被普遍使用,其特点是在高科技支撑下,作物栽培可以不受或者很少受外界自然条件制约。

  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厂创新型项目负责人姚旭告诉记者,与发达国家植物工厂相比,本土化植物工厂具有投入成本低、运营成本小、栽培品种多样等特点。

  在位于北京市平谷马坊工业园区,记者看到,单体总面积2.6万平米的农众物联植物工厂共分三层,一层栽培高端食用菌,二层种植山野菜,三层则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同时兼有物联网现代化农业应用成果展示。姚旭介绍说,该植物工厂是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国米德兰州植物工厂单体面积的1.8倍,满负荷运转下,预计年产蔬菜瓜果约700万公斤。

  植物工厂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据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巡视员胡恒阳介绍,按目前情况,我国完全实现农产品消费自给需要30亿亩土地,全国播种面积常年在23亿亩左右,也就是说,大概有7亿亩的土地要靠国外资源支撑。“在同样的土地上产出数倍农业产品,高科技植物工厂就是一个依靠科技驱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代表”,胡恒阳说。

  为了实现高科技、高成本植物工厂的本土化,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历经三年不懈努力。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有83项专利技术或知识产权局审批,其中11项为发明专利,72项为实用新型专利。

  “植物工厂采用了温湿光的自动补偿系统,以互联网智能控制,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另外,经过人工驯化的多种高附加值农产品可以在植物工厂实现量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贺超兴向记者介绍了本土化植物工厂的优势。

  采访中,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目前最缺乏的是主体,以中国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厂为代表的企业是中国农业最需要的。

  在植物工厂未来发展方向上,农业部办公厅副巡视员江文胜认为还需进一步与农民、合作社等建立互利机制,让农民得到实惠。(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