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地球或正在新一轮物种大灭绝早期阶段

28.07.2014  12:39
  《科学》杂志刊文称
  地球可能正在新一轮物种大灭绝早期阶段
  新华社旧金山7月24日电 (记者马丹)多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尽管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处于其35亿年进化历程中的顶峰,但由于人为活动和破坏,地球可能正在进入新一轮物种大灭绝的早期阶段。
  报告说,自1500年以来,320种陆地脊椎动物已经消亡,余下的脊椎动物在物种丰度上平均减少25%。无脊椎动物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过去35年间,甲虫、蝴蝶等无脊椎动物数量减少了45%。目前有16%至33%的脊椎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状态,其中以大象、犀牛、北极熊等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程度最甚,这一趋势与以前的物种大灭绝相符。
  报告作者认为,与前5次物种大灭绝不同的是,可能的新一轮物种大灭绝与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丧失和全球气候无常有关。报告主要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鲁道夫·迪尔佐说,在人类居住密度大的地方,生物灭绝率高。与此同时,物种灭绝及种群数量减少反过来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危害。
  例如,在肯尼亚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不让斑马、长颈鹿等大型动物进入一片封闭地区,观察那里的生态系统如何变化。结果发现草地和灌木增多,种子和藏身处更容易找到,被掠食的风险减少,这就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猛增,病原体水平也随之升高,很多疾病的传播风险增加。
  至于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对人类的影响,报告分析说,全球75%的粮食作物靠昆虫授粉,昆虫还对营养物质循环和分解有机物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保障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仅在美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经济价值每年约为45亿美元。
  这个由美英等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说,减少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控制对环境的过度开发,提高对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物种大灭绝及其对人类影响的意识,都有助于控制物种灭绝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