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忱 自己富更要带领乡亲富
42岁的李立忱,是依兰县愚公乡贵山村党支部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有着中国农民特有的朴实和憨厚;他是眼光敏锐、敢想敢干的创业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大步奔向美好的前程;他是一名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关心百姓疾苦。自2002年担任贵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子,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的“引路人”,先后被授予哈尔滨市先进工作者、哈尔滨市劳模等荣誉称号。
自己富不忘本为民思虑倾真情
1993年李立忱中专毕业后,没有选择稳定的工作端铁饭碗,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到2001年他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劳务公司,资产过百万,年收入30万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而此时,李立忱所在的贵山村“两委”班子处于瘫痪状态,经济发展滞后。为扭转这种局面,乡党委曾多次找李立忱谈心,希望他接手贵山村的工作,有些村民也劝李立忱领着大伙干:你年轻有能力,见识多,接触面广,回来领我们干几年,让我们也富起来……听了乡亲们的话,看到村里的现状,李立忱感到一阵阵心酸,他决心回村里带领大伙致富。
2002年,李立忱不顾家人的反对,回村参加选举,以满票当选贵山村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全村的父老乡亲,他说:“大家信任我,选我当村官,我一定要全力做好这个村官,我一定要改变咱村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贵山村可是当时全乡有名的“保守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19000多亩土地,1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大多数村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农闲时间喝小酒打麻将,懒散懈怠,发展意识落后。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要如何改变?
兴水利建大棚脱贫致富挖穷根
想致富怎么办?李立忱首先盯上了村里的土地。可是村里19000亩耕地中有7000余亩土地是低洼地块,每逢雨季积水成灾形成内涝,大部分地块颗粒无收。李立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先治水。他跑乡里,进县里,经过不懈的努力,从上级争取来20余万元资金,同时组织农民自筹资金8万元,又自掏腰包2万元,带领村民们一起兴修水利。经过大家的努力,全村修成壕渠10公里,下涵洞50余处,有效地解决了农田内涝积水问题。他又请来专家,研究土地地势,对3000余亩大田进行了旱改水,仅此一项每亩地就增收400余元,当年乡亲们就得到了实际效益。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李立忱觉得全村百姓要往更高处攀,必须更新观念,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李立忱外出考察后成立玉米专业合作社,引进高产优良品种,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投资260万元建设烘干设备,义务为全村村民烘干粮食。
李立忱不断琢磨致富路子,他决定发展棚室蔬菜,带领村里人对大棚蔬菜种植的细节跑市场、做调查、研究销售策略,他还多次到省农科院和吉林省农科院找专家求教。刚开始时村民都不认可,他自己拿出3万元带头建起3个大棚,并请来专家现场指导,让村民前来听课。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3个大棚当年收入12万元。看到了收益,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村有16户村民加入大棚蔬菜种植。李立忱还协调信用社给种植户办理贷款,聘请专家保证种植品种的质量。李立忱又开始找市场,搞推销,凭着“纯绿色、无公害、无污染、讲信用”的经营思路,为村里的大棚蔬菜打开了销售市场。如今,村里的大棚种植逐渐形成特色品牌,年收入达98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相继引进万寿菊、赤芍、板蓝根等经济作物,改变了村里传统的种植结构,彻底让贵山村的百姓打了个翻身仗。
治环境建新村幸福生活暖民心
经济上去了,百姓兜里有钱了,但李立忱心里还有更大的“理想”:让贵山人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他是个急脾气,说做就做,采取到上级争取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集体中拿出一点、动员大户赞助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多方筹集资金近百万元用于村屯建设。几年来,共硬化通村路15公里,村内路15000平方米,配套修建路边沟6000米,为村里安装上崭新的路灯。投资36万元打深水井及净化设备,铺装主管线,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改造泥草房80户,中心屯住房砖瓦率达到90%。
经济好了,环境变了,李立忱没有忽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建了阅览室,又投资24万元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十几套健身器材,使农民在农闲之余有健身娱乐的场所,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如今村里打麻将的、喝小酒的、夫妻吵架的越来越少了,村民们去图书馆看看科学种田的书,到网上查查致富新项目,村里的民风变得越来越好了,村民生活变得更幸福了。
李立忱没有满足,他为贵山村制定了更长远的规划:到2020年改水田达到7000余亩,建成中药种植基地3000亩,产值达到1200万元。
图为李立忱在大田查看春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