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为啥老“陪跑”?
如果今年村上春树得奖,那么继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和诺贝尔医学奖给了日本科学家大村智,日本就一下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了。所以日本媒体异常兴奋,再一次等在村上家门口,可是再一次悻悻而归。村上多年“陪跑”,堪称文学界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不过也很明显。刨除阿列克谢耶维奇得奖的天时地利,村上本身的“问题”也不小。多年来一直占据博彩竞猜前五名的他看似热门,但其实并不见得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待见。
作为在欧美大众中熟知度最高的亚洲作家,村上春树的图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销量让人不太敢相信这是一位纯文学作家。然而瑞典学院的评委霍拉斯却一直表示其对于古典文学的坚守,认为当今大众文化逐渐抛弃了古典文学,所以他们也对流行文学表现得不屑一顾。当年莫言击败大热门村上春树就是最好的例子,莫言在诺奖评委眼中是与马尔克斯相似的一位古典文学作家,而古典文学的几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词汇的丰富性和文学性绝对大于故事性。这些评委甚至保守地认为,好的小说要慢慢读,细细品味,而不是快速看完。瑞典学院始终保有着将文学视为高雅文化的理念,拒绝为流行文化加冕。
诺贝尔文学奖的5位核心评委之一的霍拉斯曾经这样评价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家,正好迎合了这种市场,他们的写作刚好实用:读者可以把书带在身边,读一段也觉得很有代入感,读完了就可以扔掉,甚至不需要记住作者的名字。当然,人们记住了村上春树,但有很多写得差不多的,他们就没被记住。”在他们眼中,村上终究是个流行作家而已,而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一个严肃文学的奖项。尽管村上的作品已经在三四十个国家风靡,但几乎没有读者是冲着作品的文学性和语言风格去的,大家爱看的是故事扑朔迷离的情节,后现代知性的色彩和对历史的批判。从这个角度上看,村上的作品更容易被美国读者接受,也是因为他更接近美国那种都市大众流行文化——可是美国那几位文采斐然的作家也没得着奖。
如果以上是诺贝尔文学奖不待见村上的主观理由,那么客观理由则如同国内村上春树小说最主要的译者和研究专家林少华提出的,简单概括就四个字:这都是命。林少华认为,村上那种洗练和幽默的叙事在翻译过程中被抹掉了。他那种在日文中显得新鲜、愉快的特征在翻译成英文时损失掉了,而诺奖评委看的肯定是英文译本。林少华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回娘家时娘家人不稀罕了”,这不怪村上,也不怪译者,只能怪命不好。
其实不仅仅是村上,同样命运的还有美国的菲利普·罗斯等几位作家,菲利普·罗斯老爷子也是多年来占据热门,不过可惜也属于故事写得太好的类型。再加上大名鼎鼎的米兰·昆德拉,这几位老爷子都年事已高,诺奖就算考虑也会优先他们,年轻的村上再等等吧。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