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专题报道我校杜善义院士甘为航天事业育桃李的事迹

18.04.2022  19:04

哈工大全媒体(报宣/文)近日,光明日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报道了我校杜义院士坚守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初心,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航天精英的事迹。报道全文如下: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杜善义:甘为航天事业育桃李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想,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

——杜善义


已是耄耋之年的杜善义,每年都会拿出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虽然辛苦,但对他来说,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位在国际复合材料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学家,身上还有一个“光环”——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简称哈工大)首届人才伯乐功勋奖。

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素来是杜善义认为最重要的事。在高校讲坛上,杜善义乐此不疲地为学子们做各种学术报告;实验室里,他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们实验,与其讨论课题进展;科普活动中,他为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点亮奔向太空的梦想……

杜善义的人生始终保持着奔跑的姿态。早在1987年,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亟需人才,在杜善义等人的倡导下,哈工大成立了我国首个以航天命名的学院,他担任第一代“掌门人”,培养了一大批航天精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右)为学生讲解复合材料。新华社资料


杜善义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方案,实现了“因材施教”,鼓励他们既自由思考、独立科研,又团结协作、敢为人先,更要超越导师、勇往直前。

至今,杜善义仍记得钱学森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我那时受钱学森先生的影响很大,他的‘星际航行概论’等课程让我在心里种下了航天梦。”杜善义回忆,这也是他对三尺讲台有执念的原因所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培养人才。

出生于辽宁大连的杜善义,幼年时期曾生活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下,日本投降后,已经慢慢懂事的他,内心总有这样的强烈愿望:“国家需要强大起来,我要发奋努力。

深明大义的母亲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就算我讨饭,也要供你上大学!

1959年,杜善义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年9月,他到哈工大任教。次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世纪70年代初,除了潜心研究当时教研室的专业研究方向外,杜善义关注到了力学的一个新分支——断裂力学,他如饥似渴地搜集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

1980年,带着党和国家的嘱托,杜善义远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两年。他的勤学不倦和独到见解,让指导教授、国际著名断裂力学家李波维兹称赞不已。


杜善义院士发表获奖感言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善义接触到先进复合材料,其优越的性能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令他怦然心动。他敏锐地感觉到祖国未来的需求,提出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材料在研究、应用中的新问题。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伴随着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杜善义顺势而为,与顾震隆教授等人在1989年一起创建了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杜善义提出了“软件要硬、硬件要刚”的严格要求,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9名、国家杰青9名。如今,这位中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由60余名优秀博士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扎根东北,创新能力之强,在业内有目共睹。

在杜善义的带领下,研究所牵头负责3个关于特种复合材料的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并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和重大应用等科研任务;研制出的多种新型热防护材料及轻质结构材料实现飞行应用,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助力“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航天装备的研制。

高站位”“长远眼光”“战略思维”,是身边人提起杜善义时常用的高频词。如今,他仍然忙碌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仰望苍穹,甘为人梯,为祖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


院士小传:

杜善义(1938— ),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教育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我国复合材料科学带头人之一,首位获得国际复合材料界最高荣誉称号WORLD FELLOW的中国科学家;中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培养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并扎根东北的教学研究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届钱学森力学奖等奖项;带领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等表彰。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报道原文链接: https://kepu.gmw.cn/2022-04/11/content_35648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