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县法院创新蒙古族特色办案机制 双语沟通尊重民俗办案显成效
法官不懂蒙语,无法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怎么办?蒙古族群众住得偏远,诉讼成本高的困难该如何解决?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是该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法院,全县幅员6176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5万,蒙古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两成,上述问题一度广为存在。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杜尔伯特县法院通过大力引进蒙汉双语人才、强化巡回审判服务、借力当地民俗办案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语言沟通不畅、诉讼成本偏高等问题,切实提高了办案质效,实现办案水平和司法公信力的大幅提升。
蒙语沟通赢得信任
2015年5月的一天,敖林西伯乡保如浩特屯蒙古族农民关某来到县法院立案大厅,向接待人员提出立案申请。
可是,关某只会讲几句简单的汉语,稍复杂一点的意思就得用蒙语表达,双方连说带比划,都急出一头汗,接待人员也没弄明白关某的诉求。
承办法官掌握相关情况后,果断为其临时聘请了蒙语翻译,这才弄清楚关某的来意。
原来,关某家的奶牛进入同村包某家的农田,给包某的农田造成一定损失,于是包某便扣押了奶牛。
了解情况后,办案人员与蒙语翻译一同驱车百余公里,来到包某家中。语言交流顺畅了,拉近了法官与群众的距离。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关某拿出300元赔偿费,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事后关某高兴地说:“他拉哈啦(谢谢啦)!感谢你们,也感谢翻译让你们听懂了我的话,感谢你们啦。”
关某的经历绝非个例。在杜尔伯特县,许多群众从小就习惯使用蒙古族语言,诉讼过程中用汉语交流往往会有一定困难。
杜尔伯特县法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决定马上引进专门的“双语”人才,为蒙古族群众提供便利诉讼。
很快,通过内蒙古师范大学推荐,杜尔伯特县法院聘请了品学兼优的蒙古族毕业生索伦高娃担任蒙语翻译,并对翻译参与庭审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以备查阅。
此后,该院又建立了通晓汉语的蒙古族群众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制度、聘请通晓蒙语的群众担任人民陪审员双语陪审工作制度,以及方便蒙古族群众诉讼的“双语”办案制度,进一步规定,涉及蒙古族群众的诉讼案件,从送达起诉书到宣判全程都要有翻译参与。
这些制度一经实施,效果显著,不仅消除了语言沟通障碍,也促进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登门办案深受欢迎
去年6月,杜尔伯特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收到一个邮包,里面装着一面锦旗,上写:车祸无情法有情,病房立案慰民心。
直到看见落款,立案法官这才想起整个事情的原委。去年5月28日,泰康镇的李某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打来电话,称自己因车祸住院,肇事司机留下3000元现金后便再不露面,想去法院打官司又不能下床行走,子女还在外地打工,心里干着急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得知这一情况后,诉讼服务中心当即派出两名工作人员赶到李某所住医院,在病房里为他办理了立案登记手续。当天,李某就拿到了受理案件通知书,这让他深受感动。
杜尔伯特县法院党组成员李云亭说:“想农牧民之所想,急农牧民之所急,是杜尔伯特县法院执法办案的一贯要求。登门办案不仅仅在立案环节,也包括调解、审理、执行各个环节,只要农牧民有需要,法官就不怕累、不怕难,宁可自己多跑腿,也要让群众少走路。”
家住江湾乡江湾村的朱某在家操持家务,其丈夫身有残疾,3年前本村的白某向其借款两万元并出具借据,可到期后白某迟迟不予还款,此时朱某家中已非常困难。今年年初,朱某将白某诉至胡吉吐莫人民法庭。
胡吉吐莫法庭庭长许凤玖回忆说,法庭受理案件后,考虑到朱某的实际情况,当天下午就派员赶往白某家中,见其醉酒,思维混乱、表达不清,未能进行调解工作。次日上午,工作人员再次赶往白某家中,因其外出务工又未找到人。
根据多年与蒙古族群众打交道的经验,法官们决定采取“凌晨行动”的办法。在数九寒冬的凌晨4时许,两名法官便驱车前往白某家,敲开房门时白某刚刚起床。
经过3个多小时现场调解,白某决定偿还欠款,并当场打电话借钱。朱某对法官在办案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表示敬佩,连声道谢。次日,两万元钱成功打入朱某的账户。
据李云亭介绍,为解决边远村屯群众打官司路途远的问题,杜尔伯特县法院强化巡回审判服务,以胡吉吐莫和连环湖两个人民法庭为基地,法庭工作人员经常深入辖区村屯和农户家中,到争议发生地直接受理当事人的起诉,直接开展调解、审理和执行,不少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解决了纠纷。许多农牧民将巡回法庭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流动法庭”。
据粗略统计,3年来,杜尔伯特县两个人民法庭开展巡回审判行程达1万多公里,直接调处纠纷近千件。
尊重民俗化解纷争
蒙古族群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俗。杜尔伯特县法院在办案中尊重并利用良好的民风习俗,将其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当中,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014年春,大庆石油管理局决定近万亩土地退耕还草,没想到此举受到敖林西伯乡3个村近200名蒙古族群众的阻拦。无奈之下,大庆石油管理局将这一案件诉至杜尔伯特县法院。
经法院了解,这片土地多年前已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征用,其性质是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补偿等相关费用早已到位,手续健全合法。当地农牧民认为,他们在这片土地自行开垦耕种已成习惯,并没人来制止,大庆石油管理局搞退耕还草影响了他们的利益,于是进行阻止。
虽然这些农牧民的行为已涉嫌触碰法律红线,但鉴于他们较少法律知识,守法意识不强,如果单纯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很可能使不少农牧民误认为法院不公,进而拒不履行判决内容。处理不好,还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许多法官在长期办案实践中都知道,当地蒙古族群众家里但凡有个大事小情,总要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威望较高的村民共同商议,让他们帮忙拿主意。
村民敬重这些人,也信服这些人。能不能借用这一民风,妥善处理好土地纠纷?几位院领导认为值得一试。
接下来的几天里,杜尔伯特县法院派出多名工作人员,兵分几路,在当地乡政府、村委员的配合下,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威望较高的农牧民作为代表,将他们召集在一起,像聊天一样,听取他们的意见。
交流中,法官逐条分析案件的来龙去脉、土地的性质、阻止退耕还草行为在法律上的定性等,现场公示阻止退耕还草农牧民涉嫌违法的相关证据,摆道理、讲法律、叙感情。
时间一点点过去,代表们的抵触情绪开始松动,最终搞清楚阻止退耕还草是不对的。思想通了,事情变得一顺百顺,代表们主动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快平息了事态。
李云亭说:“在蒙古族群众聚集地区办案,不仅要对当事人讲法律、讲道德,还要讲民俗风情,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3年来,杜尔伯特县法院尊重本地民族风情,有意识地发挥威望较高的蒙古族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邀请他们参与化解民间纠纷,成功调解120余件涉及蒙古族群众利益的案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