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朝黄土背朝天 到大机械田野里撒欢儿——来自克山县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系列报道之三

24.11.2014  16:37

  对农民来说,一年当中最为期盼的事情便是丰收。去年,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迎来丰收的同时,也迎来了惊喜: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亩产翻番了。看着一个个从地里翻出来的马铃薯,仁发社员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

  耕种土地5万余亩、亩产翻番、盈利5328万元、亩均分红从零增加到922元,而管理人员和机械手却只有52人。在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看来,效率那么高,效益那么好,秘诀在于现代化生产。

  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标志,是用先进的大型农机装备从事农业生产。在2011年,仁发通过保底加分红的政策吸引了当地部分农民带地入社,当年春播之时,合作社在连片的土地上种植了1.3万亩玉米和2000亩马铃薯。连成片的土地,给了先进的大型农机装备施展拳脚的舞台。

  当时的河南乡,农民耕作基本以“小四轮”为主,大马力拖拉机都很少见。农民种马铃薯耕深一般不超过15厘米,在大农机的作业下,平均耕深都达到30厘米。全程机械化规模耕作果然神奇,到了年底算账时,社员们惊呆了:合作社马铃薯种薯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8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自营加代耕共实现盈余1342万元,农民每亩土地获得纯收益710元,是当地土地出租价的近3倍,农民出资由上年分文未分到投资回报率达到31%。这不仅让仁发村村民全部入了社,而且周边10个村2238户村民也入社了,甚至一些种植几千亩的专业大户也纷纷找上门来。

  在高兴惊叹之余,作为仁发的农技员,杨树春也产生了疑问,都是种地,为啥差距咋就这么大?他觉得,大农机只是提高了种田的效率,如果说使用大农机就能让亩产翻番,这个理儿有点站不住脚,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个疑问直到在年底杨树春和邢士英聊天时,才得到了答案。

  邢士英告诉杨树春,能够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多个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缺一不可。首先土地规模经营让大农机有了用武之地,这就给田间管理标准化作业提供了基础平台,也让土地深松和大垄种植技术得以应用。与从前的种植情况对比,马铃薯的深松和大垄种植,让农作物拥有了更优质的生长环境,而且抗旱抗涝,再加上测土配方系统施肥和科学的田间管理,亩产翻一番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玉米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后,不仅解决了农作物的通风问题,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邢士英是合作社的农技包保专家。2011年,仁发在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同时,还推广使用高产栽培技术,聘请农业专家全程跟踪指导,杨树春便是在当时和邢士英认识的。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仁发在种植中先对马铃薯种子进行选优、切种,并对种子采取种植前拌种、晾晒等相关丰产增收处理,在保障了马铃薯尽可能100%出苗率的情况下,采用大垄进行连片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作物分别采取了90厘米大垄单行密植和110厘米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90厘米大垄种植技术植株均匀分布,水肥利用率高,通风采光性好,便于群体增产。大垄种植有效地提高了种植效率,产量得到极大地提高。

  如今,仁发合作社购进各类农机具113台套,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使用测土配方、大垄双行、高产通透、测深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全社农田按作物品种划分成68个300至500亩的网格,建立标准方田1.5万亩、玉米吨粮田500亩、马铃薯高产攻关田1000亩,聘请农业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几年下来,仁发的社员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大型农机具作业和农业技术应用。

  随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大型农机具的广泛应用,一个个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发现,原来地还能这么种。之前自己一家一户种地,马铃薯平均亩产也就在1500公斤左右,加入合作社后,哪怕较差的地块亩产都在2500公斤以上,优质地块亩产甚至能达到4000公斤以上。机械化全程作业和一项项实用农业技术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不仅让亩产翻番成为现实,更让广大农户真切感受到科技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去年秋收,仁发合作社玉米亩产比普通农户高出120公斤,马铃薯亩产更是翻了一番。马铃薯亩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是普通农户的1.5倍,全社马铃薯增收750万元。由于实行标准化集约化作业,仁发合作社的玉米水分低、等级高,每斤比普通农户多卖0.1元。

  实践证明,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必须大力推进农机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仁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先进农机具,在种植全程中全部实行机械化,提高了效率。并通过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农业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向土地要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把土地的潜能深度挖掘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生产带来的优势。(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