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峰:探讨寒冷环境与心血管病关系意义重大

25.10.2015  17:41

  2015年10月,首届中俄青年学者重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第七届中俄医药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寒地心脏病会议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召开,来自中俄两国近70所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500多位权威人士达成共识,提出要加强两国之间寒冷地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遏制脑卒中和心脏事件的上升势头。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教授牵头进行了《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科研立项。杨院士表示,北方寒地是高血压病的“重灾区”,人群降压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北方百姓大规模的循证证据。本项目旨在揭开寒冷和缺氧应激所致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奥秘,建立预警体系,发现预防靶点和提出干预措施。

  众所周知,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已成为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及幕后“推手”。有数字显示,2000年,世界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6.4%,预计2025年全球高血压发病率将达到29.2%,患病总人数将超过10亿。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已逾2亿,且发病日趋年轻化。近年来,国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虽有改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冷省份黑龙江及高海拔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就注意到了寒冷时节血压增高的现象。之后伦敦的同行从1967年12月到1995年1月,共随访了年龄在40-85岁的19019名英国政府公务员,发现死亡率与气温相关,寒冷季节血压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炎热季节。而意大利的科研人员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2月连续调查了就诊于当地高血压门诊的患者6404例,发现寒冷季节其平均血压为141±12/95±8毫米汞柱,而炎热季节平均血压为136±19/80±7毫米汞柱,表明寒冷季节血压明显高于炎热季节。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教授介绍,我国黑龙江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毗邻,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相邻,因地处边陲,受寒冷气候、饮食特点及生活习惯影响,本省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心脑血管病已上升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55.7%。而高血压本身既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同时又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其它诸多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专家调查显示:2011-2013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2%,而2014年黑龙江3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5.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杨院士指出,气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的U型关系,寒冷地区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流行病学资料亦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好发季节,平均收缩压较夏季高出5个毫米汞柱;高血压的患病率冬季为33.4%,夏季则降至23.8%,且冬季降压药敏感性较夏季低;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处于寒地,其高血压的患病率更是高达40%,近乎全国高血压的患病率2倍。尤其是在冷锋过境或大风急剧降温,更易导致心脑血管病急速攀升。

  “毋庸置疑,人的健康和生命在严酷的气象条件下变得十分脆弱。”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曾经完成的一项课题《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典型城市气温对城区人口死亡的影响》,亦印证了杨宝峰教授的上述观点。该项研究结果显示,许多疾病造成的死亡与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临界值,当冬季气温低于-19℃时,“冰城”哈尔滨的死亡例数则显著增加,冠心病、脑梗塞的日均超额死亡数有着统计学意义,其中2.7%的人口死亡可归因于低温寒冷,这表明寒冷使其原本已经受损的体温调节系统的负荷增大,血管压力增强,血小板粘稠度增高,心脏负担加重,正是促成意外死亡的外因之一。

  杨院士指出,寒冷引发植物神经紊乱、盐敏感型高血压且高盐摄入是导致我国北方寒地高血压高发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杨院士介绍,气候寒冷使寒带民众养成了不同于气候温暖地区人群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例如膳食中盐(腌制食品)和脂肪含量较高,少运动,喜好饮酒。以黑龙江为例,该省人均摄入食盐约13.3克/天,超出推荐量122%,高钠膳食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全省人均食用油脂34.2克/天,也超出推荐量14%。此外,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在白昼短暂、室外温度低的环境下,居民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亦相对较少(有调查显示,从不锻炼的人高达80.5%)。长此以往,超重及肥胖人群增加,使体质指数自然成为寒冷地区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另外,我国北方高血压人群以体型肥胖者多见,且更多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北方国情和国人特点的最佳高血压诊疗方案及诊治策略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目前各高血压防治指南(包括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大多依据西方发达国家防治研究的试验数据,而欧洲指南明确提出该指南只适用于欧洲人群。在此背景下,由杨宝峰教授牵头,联合了8位工程院院士及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成功进行了《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的科研立项。

  杨宝峰介绍说,这一立项旨在对寒地、高海拔地区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易感基因筛查,掌握寒地与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揭示寒冷和缺氧应激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由此建立预警体系,发现预防靶点和推出干预措施;同时深入分析、整理高血压的防控经验和干预形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控模式,为国家制定和出台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气候因素的确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杨院士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冬季极寒天气的频发,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影响越发巨大。因此,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上看,积极应对高寒、缺氧等极端天气,深刻认识人类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变化规律,既有助于构建气温预警系统,指导百姓日常防寒保暖;更有望在极端气候下,为人类在酷寒和太空的生存环境下提出行之有效的保障性措施,对于南极考察和外太空开发等未知领域的探索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