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自恒老师为互联网信息传输装上“密码锁”

20.01.2016  09:38

  在我省某边境口岸,监控视频图像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回哈尔滨市的安全部门,这些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一旦被窃取,就会造成安全隐患。

  如何防止被“斯诺登”“监听”?“给信息加密!”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保密通信实验室教师杨自恒为记者细解“疑团”。

  “把在该口岸拍摄的监控视频,通过装有加密系统的电脑传输,即使在传输的过程中,视频被窃取也没有关系,因为加了‘密码锁’的视频看起来布满雪花,如果没有‘密码’,根本无法播放视频内容。”杨自恒解释说,“而在另一端,同样装有加密系统的哈尔滨安全部门的电脑,则可以实时播放视频图像。

  该口岸与安全部门之间的这套“密码锁”就出自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保密通信实验室。为使这套网络数据加密系统更加“无懈可击”,杨自恒老师带领他的创新团队仍在进行着系统完善。

  杨自恒告诉记者,现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迅猛,信息被窃取的情况时有发生,保护信息安全的加密工作至关重要,他带领团队结合电子工程学院自身的特点,重点做硬件加密,除了视频图像加密传输,还有语音、文件和数据等的加密传输。

  “我国在软件加密传输中常用美国研制的国际通用标准算法,这不利于我国的国防、军事和政府部门来使用,因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技术是我国在全球激烈信息战的环境下必不可少的武器。”回忆起十年前为何创建保密通信技术团队时,杨自恒说,在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支持下,他们怀揣保护网络安全的梦想,开始侧重嵌入式应用、通信等相关的研发、教学。“因为硬件加密与软件加密相比具备速度快、不容易被破译等优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横向研发了网络数据加密卡等产品,网络数据加密卡在基于普通网卡的前提下,可以把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传输。”杨自恒说。

  近两年,“斯诺登监听事件”使世界各国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等国均成立了国家网络安全部队。“十年前,我们比较早地提出了硬件加密的概念,在没有资料的前提下都是自己创新。从设计硬件、调试、编应用软件、做驱动程序、设备升级等。从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到根据实际把产品结合在具体的应用项目上,没有资料可循、早期驱动程序编写困难、缺少保密资质等是常遇到的事。硬件调试时,经常一个很小的问题却长时间找不出原因,有时出现在一台计算机上可用,换一台机器就无法使用的情况。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团队付出了很多辛苦。”杨自恒感慨地说。虽然杨自恒专业的讲述,令记者听起来有些吃力,但他一连说出的“麻烦”,让人可以想象当初团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的潜心努力,杨自恒和他的“弟子们”不负最初的“承诺”,携手共进坚守在梦想的荆棘路上,在信息安全领域中网络安全与保密通信方向,以基于硬件逻辑加密理论与技术为核心,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研发了多类相关产品。同时,以其安全性强、速度快、可移植性和扩展性强、成本低等优良特性,为网络安全与保密通信提供核心技术。团队在基于高速硬件逻辑加密的保密通信系统研发方面已步入国内同类产品研发前列,并得到多方认可。“在应用中,我们协助国家的研究所,在通信传输的过程中完成了加密工作,之后也和公安部门合作,把远程的视频传输进行了加密,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1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教育部及省级项目9项;在省级科技鉴定中,成果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杨自恒对此不无自豪。

  对于保密通信系统的未来,杨自恒表示,“接下来,我们要加大算法的研究,实现多种加密算法,并针对不同信息传输开发不同的设备,使它更加适合各种各样的应用,走国产化的道路,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保密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