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松绑”社会办医 资本“紧盯”民营医院

17.06.2015  12:49

  社会办医能否纳入定点医保?医生是否可以多点执业?这些“障碍”即将被破除。

  昨日(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措施》不再重复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等相似内容,而是直接针对问题,从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优化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尽可能细化的政策措施,确实不适宜“一刀切”的给地方留出空间,鼓励地方开展差异化探索。

   四大举措促社会办医

  201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文件。通过几年发展,社会办医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但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总体上看,社会办医规模和服务量占比仍然较低,社会办医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理想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藩篱,真心实意扶持社会办医。

  这也并非只是空谈。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2004~2013年,全国的医疗机构年增长率为1.5%,医务人员的年增长为4.9%,床位数增速则是7.34%。同期,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将近翻倍,年均增长率为6.96%;住院人数由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几乎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率为12.42%。医疗资源的增速远不及百姓的就医需求增长。《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四大方面十六项举措:一是进一步放宽准入;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三是资源流动和共享;四是优化发展环境。

  此次《措施》出炉前夕,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对社会办医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督导调研,实地走访了38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听取了近200位社会办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建议。此后,又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针对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最终成文并上报国务院。

   完善医保报销

  正是因为上述多层面“问计”,新的政策文件对以往争论较大的内容有了清晰规范的界定。比如《措施》称,完善社会办医医保报销政策,不得将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作为医保定点的前置性条件,不得以非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因素为由,拒绝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围绕社会办医的人才流动问题,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措施》已明确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要求各地根据实际,对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涉及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工作尽快研究制订试点方案,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支持社会办医,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审批。前述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着力消除阻碍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解决好“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医疗安全,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监管。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在高层一系列利好信号频频释放的背景下,加上国家对药物实行低价招标,医药企业获得的收益大幅减少,更多的投资个体将选择通过涉足民营医院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控制公立医疗机构规模

  郭凡礼同时表示,当前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医疗服务产业过度分化,资源配置不平衡,使用效率低下,民营医院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缺乏医院管理和治疗的核心技术,难以和公立医院竞争。

  此次《措施》也对这点提出了针对性方案。《措施》称,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引导和规范公立医院改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国泰君安认为,民营医疗将是未来3至5年持续性的主题,在大型医疗集团逐渐成形、中小医院快速扩张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将成为胜出者。对上市公司来说,资源优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背靠较大的集团,具有资金或资源方面的优势;二是具有医疗行业相关资源,能产生持续性与协同性。此类资源对上市公司意味着在涉足医疗服务时,将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业务弹性,并享受较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