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农民“巧手”做美食 年增收千万元
“从早晨五点到上午十点半,能摊煎饼40多斤,挣80多块钱。”林甸县花园镇丰收村农民吴茂文从事摊煎饼副业已经有8个年头了,每个冬季都能创收万余元。
和吴茂文一样,丰收村农民大多都是从山东移民过来的,一直保持着摊煎饼的传统。近年来,粗粮越来越受到百姓喜爱,煎饼成为餐桌美食,市场需求有增无减。同村的栾爱静受吴茂文影响,也干起了这一行。她粗粮细做,在玉米面里添加了黄豆、小米,摊出来的煎饼颜色正、口感好,走俏市场。她告诉记者:“农闲时摊煎饼是来钱道儿。现在,使足了劲儿一天能产出300多斤,就这样还供不上市场呢。”
眼下正是煎饼生产旺季。走进这个小村,家家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煎饼的香味在小村里回荡。每年,这个村仅摊煎饼一项,农民就创收50多万元。煎饼卖到了大庆、哈尔滨、北京等地,让村民们过上了抬头日子。
如果说丰收村的大煎饼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那么,东风村的粘豆包就是农民增收的“金疙瘩”。
“收完秋闲着没事,就用自家种的糜子蒸豆包。从10月份开始一直蒸到12月中旬,远的销售到哈尔滨等地,近的销售到大庆、齐市等周边县区,纯收入四五千元。”东风村农民刘金凤告诉记者。由于家家户户蒸豆包,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农家粘豆包卖不上好价钱。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村里及时成立了“好年”粘豆包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年粘好运”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村里筹措资金16万元,建成10间厂房,目前已有17户协会会员进入车间加工生产,解决了质量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在合作社的拉动下,从事粘豆包生产的有100多人。
“年粘好运”豆包有黄米做的,有豇米做的,包装精美。东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豆包村,产品远销省内外。“成立好年豆包协会后,产业越做越大,产量逐年增加,年产值达到800万元,创收近600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东风村支书张庆国底气十足。
林甸传统美食还有卤水点豆腐。花园镇农民王喜文是做豆腐的“老把式”,磨了21年的豆腐。他家的豆腐坊里,全家三口人齐上阵还不够手,又另外雇了4个人。眼下,一天能做出1000斤的水豆腐、700斤的干豆腐。“林甸人在加拿大工作的有好几个。每次回家,都要到我这儿买上几十斤干豆腐。在北京、广东的林甸人回家探亲,也买走后用特快专递运走。”王喜文介绍,他家的豆腐坊一年有6个月的生产高峰,一个月用掉3万斤黄豆,全年消耗18万斤原料,产出12.6万斤干豆腐、18万斤水豆腐,产值100万元。
如今,林甸县多家豆腐坊都小有名气,林甸豆腐已成招牌。
据统计,林甸县农民用灵活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每年仅生产传统食品一项,就可增收千万元。(王延春 记者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