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起时代信仰 守住精神家园
编者按
百年流转,沧桑巨变。
亿万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目标和梦想没有改变,那就是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更是在新时期再一次吹响全民参与建设的“集结号”。
四词八字,说来凝练,听来简洁,代表的却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梦想与不懈追求。
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愿景,它生发于心、化于行动,让无数中华儿女抛洒热血、躬身践行,不断改善现状、攀爬高峰、成就未来,让中华民族在浩瀚星空始终熠熠生辉。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拧紧一股信仰的力量,为梦想助威,为民族铸魂。
为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以知促行,记者近日走访了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听他们聊起心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见解、认识,在此与广大读者共飨,以资借鉴。
国家的富强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
记者:常春晖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对‘富强’都尤为渴望和期待。”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著名画家、省画院院长助理、教授吴喜全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画室里,与记者对坐畅言。
他从两条主线给出自己的解释:第一,从远处看。国家经历过汉唐雄风、两宋繁华,郑和下西洋那是何等气魄?但鸦片战争以后,民生凋敝,国力衰退,内困外扰,抗争乏力,自立还需自强,于是有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时至今日,复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第二,从近的来看。数十年前,你想过我们会有今天这样的生活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让我们告别贫穷,渐渐迎来富足,走上自我发展的路。无疑,个人发展需要国家的富强作为支撑,没有国哪有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埋头苦干”、“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实干兴邦”等治国理念彰显了中国追求发展的决心和魄力。神舟飞船升空、“嫦娥”探月、蛟龙号载人潜水……无一不彰显国家科技实力。吴喜全补充说,还有,我们承办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能力,包括不久前召开的APEC会议等,都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国力的强大和国家地位的提升。
“但我们还有不少欠缺。比如说,在汽车产业,我们喜欢进口车远胜于国产车;在数码产品方面,我们更愿意购买那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我们的民族品牌还没有做到足够强大。”他接着说,“还有,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未来不那么自信。”
网上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说,“请中国,放慢飞快发展的脚步,等一等我们的心灵。”这一言论,不禁让人慨叹。“都说‘富强’指的是国富民强,指的是国力,可这个富强里,还应该加上‘精神’富强这一剂药;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
人人都可以一直奔跑,但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奔跑。社会、国家、个人是三位一体的,社会不稳定,个人难发展;国家不强大,个人没前途。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又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应该包括精神的‘富足’。”
吴喜全得出这个理解,与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有关联。那次会后,省画院提出要画家制作精品,弘扬中华文化,打造品牌,实现“画院梦”。“我联想起‘中国梦’。就像绘画等文艺作品会启迪心智、净化心灵一样,国家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无疑也需要向人民提倡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人人不迷失、人人充满自信,在追梦的路上找寻到幸福感。”
荀况曰:“民齐者强。”“‘富强’是同心所向,我相信未来有一天,经过人民的齐心协力,国家会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人都可以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幸福快乐地生活。”吴喜全说。
和谐需要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记者:闫一菲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基本理念和特征,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和谐原是指乐律的调和,以后逐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境界。”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陈静研究员认为“和谐是美的真谛和最高境界”,她说:“和谐是一个特别具有亲和力的词汇,是指事物处于一种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且是一种理想的、最佳的发展状态。”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对自己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的描述,不难看出,要达到这样美好的境界,就必须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要和谐相处。在陈静的分析中,和谐之美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种人人“安居乐业”的状态,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三指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百姓以睦相守”的状态,即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
“‘和谐’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谈及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意义,陈静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和谐”作为国家层面其中的一个价值目标是非常有意义的。“和谐”价值理念的提出,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矛盾的激化和冲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和谐’既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不会自动实现、自发到来,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这一理念和价值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陈静坦言,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应理性对待社会矛盾,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不如意的现实问题,同时,立足本职,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对于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来说,应秉承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法治思维,依法执政,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三大关系长期稳定地处于相对和谐美好的状态中。
常怀包容之心让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常春晖
“‘民主’是一个热词。”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话题,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亓利这样评价。
为什么有此一说?亓利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大家普遍反映,这个概括需要再凝练,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通过调研统计,‘民主’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民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是党对国内民主诉求的一个积极反应,也是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战略选择。”
民主难以具象,在于其涵义非常广泛。它既可以指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也可以指人民权利层面的广义的民主权利或管理层面的民主管理原则,也指思想观念层面的民主精神或民主观念,还指行为方式层面的民主作风和民主的工作方法等。亓利说,“民主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她进一步分析说,践行民主,从国家层面看,要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从社会层面看,要引导民众形成正确民主观念,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支持者、传播者;从公民个人层面看,要把公民行使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时下,社会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富二代、官二代、潜规则……一些歪曲的价值观的传播,影响面广,在引起社会大讨论的同时,也浸染着一些人的大脑,扭曲了人们对民主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得正是时候。
“然而,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可,不是简单地来自于官方的‘主流’自封,而是来自于自己的民主权利的实施、民主行为的体验。”对于人民群众如何以个体身份参与到践行民主中去,亓利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她说,建设优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每个公民形成民主素养、民主习惯,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首先,每个公民都应形成主人翁意识。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陋习,充分发挥主体能力。应有爱岗敬业意识,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应有家园意识,携手共建宜居城市;应有公益意识,把服务公共生活当成自己的事,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其次,每个公民都应形成法制规则意识。摒弃封建江湖观念,坚守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按规则办事,少去找熟人拉关系;讲究坦荡做人,少些宗派小团体;少些当官发财意识,树立执政宗旨意识;强化人格平等观念,少些等级意识和奴才意识。”其中,亓利特别指出,官员应常怀公仆之心,学会俯身倾听民意。
“再有,每个公民都应形成宽容心态,摒弃非我即敌的对立思维,形成多元包容的意识。相互尊重对方权益,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应有对话观念,不能只想着如何压制对方;淡定面对不同利益,而不能想着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这样,民主终会造福我们自己。”亓利如是说。
百姓的文明表现直接影响我省知名度美誉度
记者:衣春翔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应有的状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说到“文明”,曾长期对我省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黑河学院党委书记曹百瑛教授这样表述。
曹百瑛分析说,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是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的。“这一‘文明’是宏观上的文明,其所指除了精神文明外,还包括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还涵盖公民个人行为中的文明素质和表现。”
曹百瑛认为,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而我省老百姓的文明表现,就会直接影响到我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龙江儿女走出家乡甚至国门,将我省人民热情豪爽、仁义忠厚的个性传播了出去。但同时,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误解,以及我省部分民众的不文明表现,也形成了一些对黑龙江负面的‘刻板印象’,这会影响到我省在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更进一步提高我省民众的文明素养势在必行。”
曹百瑛告诉记者,刘云山同志曾指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应“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那么,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文明”如何由每个公民来实践和参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民众的文明素养?
曹百瑛认为,这分为一深一浅两个层次。从浅层次来说,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应遵守文明的道德准则,这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在更深层次上,公民道德文明指的主要是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道德,即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国家意义的公民道德。
曹百瑛表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文明”要求,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文明的要求落实到国民教育中。“应该通过学校教材、企业文化和影视剧等多角度教育,培养国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整体改善社会风气。”
“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文明”,法治都是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我省,都应该完善规范立法,建立奖惩制度,尽快出台专门规定公民文明素质的教育法规,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得到处罚,特别是让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同时,出台与之配套的监督、教育机制,除对不文明行为惩罚外,还要对不文明者进行曝光、教育、说服和帮助。”曹百瑛说。
让人最难接受的不文明行为
记者:衣春翔
一说起“文明”这个词,受访者有些“迷糊”,但是一说起不文明行为,他们却感受颇多。市民眼中的不文明行为有哪些呢?记者通过网络调查、电话采访和面对面采访三种方式在哈尔滨市共采访了673人,统计出62个人们眼中较为普通的不文明行为,其中五个不文明行为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
1.随地吐痰,乱抛杂物、烟头71.3%
在哈尔滨市的一条短短100米长的街道上,记者细数了一下地面上的烟头,竟然超过200个。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乱扔烟头、杂物以随地吐痰的现象仍然普遍。
2.车辆不按规行驶、不礼让行人66.3%
在哈市地段街和霁虹桥交口一处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记者发现,行人要很久才能穿过马路,鲜有车辆礼让行人,甚至还有车辆在人行横道处加速、鸣笛。
3.在禁烟场所吸烟60.9%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三个吸烟的禁烟场所是电梯、出租车上和餐馆。
4.出租车司机不经准许拼客、打电话、说脏话58.2%
除了本地市民外,很多外地游客也对此表示了不满。一名来自杭州的游客说,“打了几次车,有两次司机在开车时聊微信,还说脏话。”
5.窗口服务人员态度蛮横55.6%
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银行、通讯企业的窗口人员服务态度普遍较好,但是垄断性国企、行政窗口单位服务态度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除此之外,在应排队时插队,乱涂乱画乱张贴小广告,行人跨越护栏,乱穿马路,任由私养的宠物在室外随地便溺,不为老、幼、孕及病残者让座也是受访者反映比较集中的不文明行为。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