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村信用社:根植现代大农业沃土 绽放普惠金融之花

12.12.2014  14:28

  国务院批准我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两大平原”的金融改革不仅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健全我省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我省支农主力军,农信社身肩重任。如何以此为契机,破解“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瓶颈,探索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深化改革,做好支持“两大平原”金融服务?近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人。

  问:“两大平原”金融改革不仅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健全我省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支农主力军,农信社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性、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两大平原”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预见,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黑龙江的农村金融市场将更加活跃,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这将倒逼农信社改革提速,必须不断调整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巩固做强传统农贷业务,丰富扩大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范围,把信贷资源逐步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领域聚集,努力把农信社打造成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特色银行。唯此,才能更好地融入黑龙江省新的“金融生态圈”,并提高支持现代大农业发展的实力。

  问: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和支农主力军,农信社自身的筋强骨壮,直接关系到支持我省大农业发展的力度。那么农信社如何通过改革提升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能力?

  答:尽管黑龙江省农信社近年来在“做大”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做强”方面仍存在一系列不足,比如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经营管理不科学、不精细,法人治理不健全、不完善,服务方式传统、手段单一等等。过去依靠规模驱动、成本驱动、利差驱动和依赖传统农户贷款驱动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可持续,“转型提质”已成为农信社的“必选项”。为此,今年初,我们研究制定了全省农信社转型发展总体战略,以推进战略转型、管理转型、机制转型、经营转型和服务转型“五项转型”为抓手,以打造专注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色银行为目标,努力培育后一个十年增长动力。“五项转型”的核心就是改体制、建机制、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最终的目的,是把黑龙江农信社打造成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机制健全、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社会认可的现代金融企业集群。

  以改制农商行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整个转型发展的核心,目前,全省81家经营性法人机构中,已先后组建大兴安岭、黑河等7家农村商业银行,对漠河、五大连池等7家县级联社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县联社股份公司。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两大平原”金融改革方案要求,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原则,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到2017年末,全省县级法人机构基本达到组建农商行标准。实践证明,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是一种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式的变革,对提升农信社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能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问:近年来,我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增大,与之相对应的可供抵押资产明显偏少,传统小额贷款方式已不能满足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农信社如何破解“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瓶颈,探索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答:作为省属地方性金融企业,农信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责无旁贷。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省情、社情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了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十领域百千万”工程,系统谋划和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调整信贷结构,破解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题,逐步探索了一些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措施和途径:从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和贴近基层的优势出发,量身打造“宜县则县、宜乡则乡”40款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形成了覆盖现代化大农业“十领域”的金融产品系列品牌——“丰收时贷”,初步破解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抵押难和难贷款问题;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全面开办了粮食补贴资金质押贷款;与省财政厅合作,由财政提供风险保证金,信用社在放大20倍额度之内向耕地面积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提供贴息、低息专项贷款;与财政、供销社合作,推出种粮大户直供生产资料贷款,在种粮大户专项贷款基础上,实现资金的受托支付和农资质量可追溯,进一步保障信用社与种粮大户的权益;由鑫正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投放专项支持农机合作社贷款;与农垦管局和当地政府合作,发放专门支持国有农场发展的贷款。截至9月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129.7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73.5%。全省55家县级联社、519家基层社开办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107.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30%,今年1-9月份增长50%;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余额24.4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761户,余额140亿元,其中,支持各类合作社2141家,余额28亿元。

  当前,我省土地集约化经营已具备相当规模,并正在继续加速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的社会环境正在改善,农信社信贷支持土地集约化经营不可不为,也大有可为。为此,省联社组织了专题调研,并研究制定了《支持土地集约经营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土地流转按揭、农作物预期收益权抵押、国有农场“2+1”担保等六种贷款新模式。目前,全省各级农信社正在按照省联社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通过摸索经验,逐步形成规模。

  问:在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过程中,您认为我省涉农金融机构面临哪些困扰?如何破解?

  答:目前,主要有三方面的困扰。首先法律障碍仍未突破。尽管目前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路径,但由于存在法律障碍,大多不够规范,抵押担保效力以及流转变现能力存在不足。其次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多年来农村信用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一些企业和农户信用意识差,贷款到期不还,故意拖欠,恶意逃债,法律上,起诉难,胜诉执行难,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严重影响了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再者风险补偿机制滞后。农户因灾无法偿还贷款时,风险转移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既要承担政策性支农任务,落实受灾政策,支持农民抗灾自救,又要承担受灾贷款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削弱了支农实力。

  说到如何破解,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办证进度和登记、评估、流转平台建设进程,完善规范运作模式和流程,尽快打通农村财产、资产、资本、资金之间相互转换渠道,充分激活农村经济金融,这是有效破解农村“贷款难、难贷款”的关键。其次,建议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推进力度,扩大覆盖面;还可由财政部门出资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信贷支农资金发生的损失;在整合国家和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础上,再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担保金,由农信社放大相应倍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投放贷款。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诚信环境建设的领导力度,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组织实施,合力推进信用户、村、乡、专业合作社建设,制定失信惩戒机制,共同打造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良好信用环境。

  问:农信社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纠风办授予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在行风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答:农信社机构遍布城乡、村镇,服务数百万城乡居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服务优劣不仅关乎信用社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把抓行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认真总结“富锦事件”的教训,针对吃、拿、卡、要和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手续繁杂、约期不合理等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了信贷管理和行风作风“双整治”活动,重点整治14项与客户满意度密切相关的信贷违规操作行为和行业风气方面的八个问题。采取畅通举报渠道,加强业务检查,开展多种形式的暗访,从严处理、定期通报等多种方式,加大问题整改力度。同时,推出了“一个承诺、两个自愿和三个百分之百”的工作举措。即:实行公开承诺制度,对服务流程、条件、时限、标准等进行明确和承诺;坚持贷款约期由农户在一个生产销售周期内自定,还款时间自定;坚持对已评级授信的农户,有效信贷需求满足率达到100%;对新提出贷款需求的农户评级授信率达到100%;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放贷款率要达到100%。在“双整治”和公开承诺制度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于近期启动了为期一年半的“从严治社”专项活动,以“提素质、转作风、促转型”为目标,以规范干部履职行为、部门管理行为、员工守纪行为为重点,把教育实践活动和“双整治”措施、成果转化到“从严治社”新实践当中,通过实施多层次、全方位检查监督手段,促进领导干部“严履职”、专业条线“严管理”、全体员工“严行为”,在全行业形成干部依规履职、员工依规从业、全行业依规经营的“新常态”。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