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区格球山联户家庭农场喜获丰收

12.11.2014  12:01

  深秋,泛黄的玉米秸秆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果实,剥开几片风干的枝叶,熟透的玉米格外的结实、饱满。

  在垦区格球山农场第二管理区8号地,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两辆大马力收割机愈加清晰,压过近一丈高的玉米田,将玉米脱粒、归仓。

  眼前,这两台现代化大农机的标准化作业,早已不需要增添人力,但52岁的孙玉春依然游走在田间地头,翘起的嘴角,绽放着丰收的喜悦。随行的农户向记者介绍,他是这号地的“大管家”、“坦克手”。

  “坦克带步兵,有机带无机,大手牵小手。”在格球山农场,农场职工这样形容他们的联户家庭农场。作为这个“小农场”的场长,孙玉春可谓身负重担。场里的人说,老孙是他们23户投票选出来的,这可是不讲人情的。老孙也深知,这活儿不好干,涉及的地片大、农户多,一年下来,得给大家一个交代。

  虽然今年气候条件较适合农作物生长,丰收已成定局,但老孙还是想第一时间知道这片地到底能产多少粮。10月末,大豆开收,装满第一车,他就随着来到晒场,经测算,亩产到210多公斤。老孙讲,当时他们兴奋地抓起一把豆子,用手抚摸豆粒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今年,老孙家庭农场的340公顷地喜获丰收,每公顷玉米达到13吨左右,老孙有些兴奋,“今年没白忙,产量很可观,玉米每垧地能剩8000元,大豆每垧能剩5000元,平均算下来,每垧地的纯收入可达到5600元。

  据格球山农场副场长李耀武介绍,去年,农场积极鼓励、引导1467名耕地承包户与142名农机大户有效结合,组建了44户面积在4000—5000亩的联户家庭农场,承包耕地面积20.4万亩,占全场耕地面积94%,实现了“多数人包地、少数人种地”,分离出1000余名富余劳动力从事养殖业或二三产业,使分离出的富余劳动力既获得了耕地承包经营权收入,又得到了分工分业的收入。仅2014年,全场就分离出富余劳动力、种地能手214人,采取多人联合的方式,走出农场,到内蒙古和周边林场农村租种耕地近6万亩,发展“场外垦区”。

  如今,“大农场”通过引导耕地的有序流转,为“小农场”集中经营和市场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农场”不断提高种植水平,促进了“大农场”粮食作物的增产稳产。两者的融合,更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率,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李晓倩 记者 吕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