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档案已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19.06.2014  19:05

2014年,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提名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是中央档案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7家单位联合申报的。此次申报的档案材料包括日军当时自拍的屠杀照片,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影片、被称为中国的“安妮日记”的国际安全区工作人员中国妇女程瑞芳日记、战后中国政府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调查资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侦查、起诉、审判日本战犯档案等。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3月1日期间,日军在南京所犯的暴行。这些档案历史线索清晰、记录真实可信,档案资料互补互证,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在占领南京期间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平民百姓的大肆杀戮、抢掠财物、奸污妇女的大量罪行。这些档案遗产有助于世界人民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捍卫人类尊严。

《“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是中央档案馆与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和南京市档案馆联合申报的。此次申报的档案主要包括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档案、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档案、伪政权档案、“满洲中央银行”档案以及日本战犯的笔录供词等。其中保存在吉林省档案馆的日本关东宪兵队等档案在日本战败时曾被日军销毁未尽并掩埋,后被发掘出来。现残存10万余卷册。申报单位的档案中,有关于日占区各地“慰安所”设施状况的材料,日军利用“慰安所”的人数统计材料,日军兵员数及“慰安妇”配置比例的统计材料,以及日军在中国及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设立“慰安所”、强征“慰安妇”等材料。

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违反人道、违反人类两性伦理、违反战争常规的制度化的国家犯罪。“慰安妇”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不仅对所涉及的中国、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及其他受害国有意义,而且对关心、研究这一问题的世界各国学者都有意义。特别是它能帮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这一问题的真实性、灾难性,并对事件加以谴责,以防止这类违人道、侵人权、反人类的行为在今后重演。

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中规定的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必要性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中国拥有众多记录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档案。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达上亿卷之巨,其中全国重点档案有1200万卷以上。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抢救并永久保存这些档案,促进世界记忆工程在中国的开展,1995年我国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国家档案局是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世界记忆名录》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每个国家最多只能申报两个项目。截至2013年,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份文献遗产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我国入选的有9项,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海外华侨银信》和《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转自:中国档案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