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16.02.2017  14:39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长远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档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档案部门可以观大势、谋大局。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璀璨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透过尘封的历史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丝路上一个个烟消云散的神秘古国,而且还可以领略它们曾经的荣耀与光辉。由此,档案部门应努力把自身工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档案工作,找准档案工作和现实需求的结合点,进一步挖掘档案潜能,开发新的利用方式,凝心聚力讲好丝路故事,传承丝路精神,积极为“一带一路”注入更多正能量,切实提高服务中心的能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习近平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满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之一。

    档案部门可以广征集、求共识。在古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丝绸之路历史的最好承载,也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真实反映。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这从侧面说明,当时赵国已经通过开展对外贸易积累了一定财富。在“一带一路”建设包含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万里茶路”的历史传统正成为中国、蒙古、俄罗斯3国重振“草原丝路”的共识。这条古代商道在3个国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节点城市,如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的乌兰巴托,中国的呼和浩特、张家口、北京等。这条商道向北延伸至莫斯科和欧洲其他国家,向南通达福建等茶叶产地。这条“万里茶路”带动了沿途城镇、商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交流。当年,形形色色的驼队商旅操着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承载不同文化,共同推动了这条商路的繁盛。这是历史留给中国、蒙古、俄罗斯的一份重要遗产,是有利于建设现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历史资源。档案部门应把档案资源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反映古丝绸之路文献典籍等特色档案征集力度,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机制,扩大中外交往史在各国人民中的影响,促进中外传统友谊发扬光大。

    档案部门可以抓机遇、有作为。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抵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中国与阿曼苏丹国的交往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据《明实录》记载,在1421年至1436年的15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其间中国与祖法尔(今阿曼南部地区)有过数次往来。这说明,从文献典籍等档案史料的视角推进现代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观,也是开创新历史、实现新发展、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在这方面,档案部门完全可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走出去,广泛征集反映本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档案史料,走访与本地区有关的丝绸之路遗产点,力争取得丝路档案征集的新突破,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个国家不仅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而且需要具有相互关照的全局视野,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观、包容的文化观、和谐的社会观。将其付诸实践,既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也需要科学阐释人文精神、推动历史传承、提供智力支持,更需要植根民间社会的交流和承载这些历史的人民去精耕细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月26日  总第3021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