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川:村里有个“发明家”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多,新型农机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桦川县创业乡小堆丰村,农民李德文的一项农机具发明将水稻摆盘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解决了大伙儿在春耕生产中效率低、用工贵的难题。
在创业乡小堆丰村的水稻育秧大棚,村民们正在为水稻摆盘做着准备。一台正在作业的农机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叫水稻秧盘覆土机轨道,设计者就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农民发明家李德文。
提起老李研发这台机器的初衷,还要从他十年前的务农经历说起。当时,桦川县普遍推行水稻大棚育秧,许多农户为了采用标准化的秧盘覆土机,只能自行铺建轨道,采取人工拉拽的方式进行水稻摆盘作业。
李德文告诉记者:“这种办法既费人工又没有工作效率,我就琢磨能不能有点别的招儿呢?”
当了一辈子木匠、电工的李德文,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发明创造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研发一台高效水稻秧盘覆土机轨道一直是他的最大梦想。十年中,老李多方查阅资料、调研学习,对老式覆土机轨道进行了动力改良和升级。
李德文研发的新型水稻秧盘覆土机轨道以手摇链轨传导为动力,大大减少了水稻育秧的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成为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好帮手。
创业乡小堆峰村村民刘廷军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一栋大棚2500盘,用这个机器俩人一天基本上能码完,没有这机器就得五个人码,得多花600元。”
最初的轨道采用手工零件制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为此,李德文通过与机械加工厂家合作,定制标准零件,实行批量生产,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李德文说:“去年才起的专利,去年做了100套,全卖出去了,后期供不应求了。今年我又继续做,做出了200套。”
近两年,李德文的发明逐渐得到农民兄弟的认可,但他通过研发农机具的收入却依然微薄。虽然家人很不理解,但老李还是倔强地坚持着为农民兄弟服务的初衷,继续坚持下去。
在农村,像老李一样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逐渐成为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孜孜不倦,不懈创新地奋斗在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上。 毛宪奎 刘阳 记者 孙丹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