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川“百里绿色稻米长廊”写丰收
金秋十月,在星火大米主产区桦川,一块块万亩大稻田稻浪翻滚、机车穿梭,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位稻农的脸上……
伴随着全省不断深化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热潮,桦川县围绕全省推进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和佳木斯市打造“百公里绿色稻米长廊、建设百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带”的部署,突出抓好“百里绿色稻米长廊”、“五个一批”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三件大事,构筑现代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打造“百里绿色稻米长廊”
为了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高产标准农田样板区、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绿色生态农业展示区,桦川确定了建设“百里绿色稻米长廊”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一个创新、六个提高和三个转变。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实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精准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桦川品牌市场占有率提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实现由提高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由卖“原字号”向产业化转变。
“百里绿色稻米长廊”建设以实施“81222”为载体,即结合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重点建设8个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建设10家规范的省级合作社;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2个稻米物流园和种业园;结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个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20个美丽乡村典型村,进一步做大做强“稻米经济”、“稻米品牌”、“稻米文化”。
“百里绿色稻米长廊”涉农项目,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重点武装10家农机合作社,其中新组建4家农机合作社、培育300个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80万亩。重点规划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和2万亩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实现绿色产品标识全覆盖。
目前,“百里绿色稻米长廊”沿线共发展鸭稻、蟹稻等绿色有机水稻繁育面积6700余亩,建设完成规范的省级合作社3个,稻米物流园区正在建设中;依托阳光村务工程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1万亩。
突出“五个一批”工程
“集中规划、打捆投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集中领导,统一推进。”按照佳木斯市“五个一批”项目建设要求,桦川县重点在水利设施、农机合作社、水田渠系改造、田间工程等项目上下功夫,共谋划“五个一批”项目39个,总投资38.6亿元。目前在建项目32个,一批重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高产标准农田项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等11个项目正在落实建设中。在一批重点改革创新经营主体典型上,桦川制定下发了《支持农民财产权益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经营预期收益权抵押贷款》三个金融产品实施办法,积极推行“企保农贷”信贷模式。桦川新峰农业集团实现订单37万亩,新峰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形成了农资直供、信贷担保、农机服务、农技服务、粮食仓储加工和市场营销六大农业服务板块。在一批农林产品加工和基地项目上,已落实农林产品加工项目4个。东丞粮食综合交易大市场建设项目、9万吨的储粮罩棚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中储粮佳木斯直属分库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在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对俄出口基地项目上,在建项目4个。50万亩绿色稻米种植基地已得到省里认证。2.3万亩果品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完成1.3万亩。在一批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上,今年重点扶持5家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目前全部开展了电子商务销售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
伴随着省委《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一心两沿一环”美丽乡村规划的布局定位,桦川县积极推进实施“1313”工程(一城,即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三线,即以桦富路、双桦路、建横路沿线村屯为重点突出桦川特色;13村,即以13个示范村为核心引领示范),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同步,从2015年开始,每年建设10~15个示范村,用3~5年时间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具有桦川特色的美丽乡村。
全县制定下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处级领导干部包乡包保责任制、职能部门包村联建计划……县乡村积极动员群众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学看比”,村民由政府劝变为百姓主动干,全县上下掀起全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桦川按照“项目投、财政补、乡村筹、部门帮、农民干”的原则,多方整合资金推进建设。目前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1亿元。其中整合项目资金投入5400万元,县财政自投资金3400万元,乡村和农民自筹及出工出劳1550万元,包扶单位联建、社会帮建资金650万元。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桦川还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育新型农民为载体,引导乡村文明新风尚,开展了做守法公民,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系列活动。目前,全县13个示范村完成基础建设村内路硬化51公里,加宽路硬化27.3公里,边沟硬化107.5公里,铺设人行道板砖9.83万平方米,建设休闲广场1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20盏。
□贾明良毛宪奎黑龙江日报记者刘亿服
编辑:谢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