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工食品产业主打“绿色牌”
黑龙江日报记者赵辉马一梅
16日,龙江森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综合性龙头企业——黑森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森林食品网产业战略合作启动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达成了5年内销售黑森绿色食品30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为龙江森工进一步做大森林食品产业描绘了美好愿景。
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止一年多来,我省森工林区把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强力、快速推进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基地、加工、品牌建设,不仅在民富企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在我省“打造全国大厨房”的进程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他们依托背靠大山,天蓝、水净、负氧离子充盈的生态环境,已经拥有的18.5亿袋黑木耳年生产能力、5.5万公顷丰年红松籽产量达1万吨的红松母树林以及杂粮、食用菌、坚果、浆果、特色养殖、蜂蜜等生产基地,盯紧绿色食品开发产业,积极做大做强优势产品。
本着“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原则和“建基地、调结构、保安全”的基本发展思路,森工不断推动接续替代产业向生态保护、林下经济、非木产业、境外开发上转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山野菜、畜牧、林下北药、蜂产品、粮油、浆果、坚果、饮品(饮料、矿泉水、配制酒)、保健品等十大原料供应生产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曾经是双鸭山林业局木材主伐林场的大叶沟经营所,如今已经把职工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转换成了特色种植和养殖,栽木耳、种林下参、养山猪笨猪、放蜂养林蛙、林下管护松茸……走出了“一场多品、绿特色致富”的发展新路。在大叶沟经营所职工的庭院中,随处可见猪、牛、羊、鸡、鸭、鹅、蜂等特色养殖,家家户户都有了增加经济收入的小产业:这家30只鸡、90箱蜂、10头牛,那家10只鸭、15只羊、10头猪。刘世德坚持16年种木耳,已经在双鸭山市场打出了“大叶沟木耳”的名号,今年带动全所木耳栽培15万段;罗凤全8年前种植的30亩天然生长环境下的林下参,如今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叶凤兰承包的100多垧五味子种植区,5户林蛙养殖户以及林下管护松茸蘑专业户,也正期待着秋天的好收成。此外,大叶沟还有笨猪养殖户28户,最多养了80头;养牛4户共49头牛;养羊3户,存栏280只;养蜂12户,共700多箱……这些季节性强、周期短、好销售、见效快、风险小、技术要求不高的小产业,做足了家庭经济致富的大文章,去年全所职工人均收入达2.2万元。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过程中,森工林区扩规模、增新品、强管理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使三江林区各类规模化养殖小区(场)达到了429处;在林特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项目建设中,已有16家企业被纳入到农产品加工业统计监测体系中。与此同时,他们还成功为“黑森”商标(干食用菌系列产品)申办了省著名商标。目前,三江林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产品标识认证17个,有机食品标识认证6个,无公害产品标识认证26个,认证面积共计188万亩。
在海林林业局二十二林场记者看到,曾经漫山遍野不值钱的山野菜,已经为职工群众叩开了致富门。二十二林场天然食品公司抓住各种山野菜上市的有利时机,大量收购并速冻冷储加工,给野菜“精包装”,让蕨菜、刺五加等都“穿”上了精致的外衣。利用速冻保鲜加工错开季节销售,不仅延长了山野菜上市时间,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提高了采集山野菜职工的收入。交售山野菜的职工说:咱这山野菜早就成了兜儿里的“金元宝”了。
为了实现“买全省、卖全国”,丰富全国人民餐桌的目标,森工林区已开发生产“黑森”系列产品12大类近300个品种,并且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建立销售旗舰店18家,连锁加盟店61家,在全国主流商超和城市中心区商业综合体设立专卖店或专柜41家。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统一布局的原则,已经基本完成“林业局—主要城市—旗舰店”的销售网点规划布局。
其实不仅仅是双鸭山和海林林业局,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林下经济产能中,省森工总局正带领所属23个林业局一起,闯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积极推进森林食品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