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学生痴迷《檀香刑》 发现书中故事曾在龙江传唱

24.07.2014  12:47

  

  

    黑龙江新闻网讯(文/摄本报记者孟飞雪)一部莫言的《檀香刑》让他对故事中的抗德英雄敬佩不已,又因为莫言的散文《我的高密》,让他了解原来抗德英雄真有其人,并且事迹被人编成东北大鼓,在黑龙江传唱。为此,年仅23岁的兰州大学文学院毕业生李之凡昨日来到哈尔滨,求助本报帮他寻找当年抗德英雄的后人,以及根据英雄事迹编成的鼓书、戏文等民间文学资料。李之凡表示:“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查遍所有资料,从高密一路寻找到黑龙江,希望《生活报》能帮我完成心愿,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找到英雄的后人。”如果有知道线索的读者,可以打本报热线电话96336,一同帮助寻找英雄后人。

  初衷只为喜爱《檀香刑》踏遍高密十个乡村寻人

  李之凡,山东高密人,和莫言是老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李之凡爱上了莫言的一切作品,“从看《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到《红高粱》、《丰乳肥臀》,再到《檀香刑》,我时常想,为何莫言笔下有这么多有味的故事,让我百读不腻,尤其是《檀香刑》中反殖民斗争的英雄孙丙,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物。”站在记者面前的李之凡非常腼腆,但谈起莫言时,却变得非常健谈。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是喜欢《檀香刑》,喜欢故事中的人物,但有次看莫言的《我的高密》,突然发现,故事里的人物居然真实存在,于是就有了寻找英雄的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想法。

  李之凡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1899年11月,高密官亭村的孙文、绳家庄的李金榜等,召集铁路沿线一些村庄的群众代表,成立民团。而《檀香刑》,就是以高密抗德阻路为背景,以孙文、李金榜等抗德英雄为原型创作的。”经过半年多的研究,今年5月份,李之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高密的十个乡村,了解到孙文遭到通缉后,他的三个儿子逃到外乡亲戚家住了将近一年。其中,长子孙立高逃到黑龙江,后来在绥化一带安家落户,三子孙立奎回到高密老家。据孙立奎的儿子孙金庆讲,孙立高曾在绥化开过饭馆、药铺,他讲义气、好交友、喜欢打抱不平,脾气和做事风格很像孙文。而李金榜入狱后被革去功名,发配到黑龙江充军。

  英雄事迹曾在龙江传唱求助本报望找到更多线索

  除了查到英雄后人的落脚处可能在黑龙江之外,李之凡还了解到孙文、李金榜抗德阻路英雄的事迹经过演绎,曾经被编写成大鼓书和戏文在黑龙江一带传唱。李之凡兴奋地说:“我听孙文在家乡高密的后人孙金庆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人说在东北曾经传唱过孙文抗德的大鼓书,还出过一本书。而李金榜老家的一些老人也说,抗美援朝时,在东北听过李金榜抗德的东北大鼓。但因为时间太久,他们对戏文、鼓书的详细内容,已经记不清了。”

  虽然事情过去一百多年,英雄的二代、三代后人究竟迁到何处,已难查证,但有关其事迹的戏文、鼓书在黑龙江流传过,是确凿无疑的。所以李之凡告诉记者:“这次来黑龙江,除了希望能够找寻到抗德英雄的后人,还想找一些根据英雄事迹编成的鼓书、戏文等民间文学资料,希望《生活报》能帮我完成这个心愿。”李之凡称,自己还要继续在兰大读研究生,打算将老家高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及其作品作为研究方向。进一步挖掘以高密群众抗德阻路斗争为题材的民间艺术作品,一方面有助于对莫言作品的阐释,更深刻地理解莫言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有益于传扬抗德英雄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背景介绍

  抗德阻路19世纪末,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开始修筑胶济铁路。1899年下半年,铁路修至高密县境内时,爆发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抗德阻路斗争。

编辑:陈丹彤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