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电器设备修造厂50年助力油田到今朝
因油而生、因电而兴的大庆油田电器设备修造厂,从1964年成立至今走过了50年风雨历程。从建厂初期简易的牛棚厂房,到现在整洁宽敞的车间,从靠简单工具和双手每月检修200余台变压器和电机,到现在每月生产、检修变压器和电机近千台,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逐渐攀升,但干部员工在会战时期积淀的“为油保电”的电力情结却始终没变。
“牛棚”里繁生的电机梦
相比于现在电器设备修造厂宽敞的车间,50年前的老电修厂的“厂区环境”可以说是简陋至极,当时的水电指挥部电修车间位于九一村(现大庆卫校后),几间牛棚简单改造一下就成了厂房,60几人拉起来,就成立了电修厂。天吊之类的现代化机械更是天方夜谭,吊装变压器铁芯只能在室外进行,100多公斤的铁芯就靠工人用倒链一点点地吊出铁壳,然后采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运进牛棚进行检修。当年的电修工刘文老师傅告诉我们:“那时候条件简陋艰苦,我们也那么干,遇到下雨天吊装铁芯,就用一块塑料布遮在上面。”那时候的生产材料紧缺,修理电机没有竹签就用竹筷子削,烘干变压器油没有设备就用灯泡烤。没有防护工具,给变压器喷漆时,就用毛巾捂住口鼻。就是在这简陋的牛棚里,用着简单的检修和检测工具,电修人创出每月检修电机和变压器近200台的生产记录,有力地保障了油田生产。
“铁人”身边练就的队伍
“学铁人”、“学大庆”,那是在石油会战开始后举国上下热捧的大事。从最初的电修车间到电修厂,干部员工白天头脑中想的是修好电机和变压器,保证油田生产;晚间坚持学习铁人事迹和上级文件精神。“学铁人、多干活、保会战”成为那个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全部。作为当时唯一为油田生产检修电机和变压器的电修厂,与“铁人”还有着一层更深的渊源。为了钻井生产需要,“铁人”经常亲自把有故障的电机或变压器紧急送到电修厂来修。久而久之,耳闻目染,“铁人”的那股“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劲,深深地感染着电修人。
时任老电修厂一工段段长的刘国政,至今依然心存感慨:我最佩服铁人那刚强的性格和他的拼劲、闯劲、认真劲。在“铁人”精神鼓舞下,刘国政带领大家攻坚克难,从头开始,找资料、学技术、做实验,造出了油田自产的第一台电机,打破了油田无法生产电机零的突破。
“会战”热潮的精神洗礼
会战是大庆油田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庆油田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制胜法宝,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体现。老一辈电修人传承弘扬会战优良传统作风,充分发扬“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精神”和“干打垒精神”。他们克服环境恶劣、生产资料匮乏、交通不便等困难,创造了变压器和电机检修的一项又一项记录。电机生产能力更是稳步上升,达到年产200多台的历史最高纪录。
时任老电修厂书记的王玉英老人回忆起那时候的会战热潮,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年,她带领电修厂家属成立了“四小工厂”,为油田生产小变压器、小电容器等电器设备,解决油田的燃眉之急。她告诉我们:“会战那时候人人都充满了干劲,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5点,晚上还要学‘两论’。接到水电指挥部下达的挖管线沟的任务,大家扛起铁锹就走,从没有怨言”。老一辈电修人在“会战”热潮的鼓舞下,逐步把一个60多人的小厂建设成拥有300多员工的大厂,检修过的变压器、电机遍布油田各口油井,为原油上产稳产贡献力量。(高庆华徐航航)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