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锯手”变“造林人”芦顺江:只为山间留下一抹绿

13.06.2014  12:31

  水曲柳、黄菠萝、核桃秋、柞树、榆树、椴树……砍树,曾经是“油锯手”芦顺江上半辈子的心愿;种树,现在是“造林人”芦顺江下半辈子的心愿。

  50岁的芦顺江,一个与大山命运紧紧相连的男人,历史的巨轮、时代的变迁,让他在赖以为生的大自然中不断找寻着自己的定位。

芦顺江,这位昔日的伐木人,如今放下油锯改种粮。资料片

  东北网6月12日讯 题: “油锯手”变身“造林人” 芦顺江:只为山间留下那一抹绿

  记者 王蕊 张锐 王忠岩

  5月下旬的一天,东北网“关注森工转型”报道组在迎春林业局见到了芦顺江,他正忙着为栽下的树培土、除杂草。芦顺江说,“我与树结缘一辈子,上半辈子树养我,下半辈子我栽树。看到树苗一点点长起来,心里就有了期待,好像又回儿时曾经生活过的那个郁郁葱葱、满眼绿色的森林了……

   “在当年,当上伐木工是一件最光荣的事。”

  1953至1957年,“一五”时期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黑龙江林区开始进行林业基本建设。1963年,迎春林业局建局,芦顺江的父亲跟随林业工程三师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的洪流,来到永丰林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

  芦顺江当年与父母住在山上,职工居住的平房紧紧相连,林业职工的生产、生活都林子边上。睁开眼、推开门,便是满眼的树木。

  “当时的树林郁郁葱葱,树叶茂密的抬头看不到天,树干粗壮的要两三个人才能抱得住。”与树木为伴的日子,充斥着芦顺江的生活,回忆让过往的一草一木近在眼前。

  但,那时他的眼里,森林只是父辈们一声声吆喝之后倒下去运走的木头。“那时候都是人工锯木头,累着呢,可每次听到他们锯木的声音、喊出的口号、洒下来的汗水,都觉得很有干劲,让我对父亲的职业很向往。”

  1982年,芦顺江参加工作,成了第二代伐木人。

  “在当年,当上伐木工是一件最光荣的事。”有别于父辈的手工伐木,国家投钱对生产工具进行了更新,芦顺江一上岗拿起的是油锯,这一代伐木人被亲切地称为“油锯手”。

  永丰林场有300多人,分为50个林班,一个林班10多个人,有伐木的、打枝的、装车的。林场会用线圈给每个林班一个作业范围,每个林班就在这个范围内作业。“顺山倒”的号子声、锋利的油锯、板斧、长长的搭钩及链轨集材车、原木专列等构成了森林采伐的符号,每一年冬天的山头都热闹非凡。

  当时国家号召争先进、抢任务,每个团队都卯足了劲地干。每天吃饭三小时、睡觉五小时、伐木十六小时。

  “那时候比谁干的活多,谁伐木伐得最多,就能戴上大红花。每天我们大概能伐5车木材,我一个人就能伐2车的量。一个月伐1.5千立方米的树林,一个冬天最多的时候伐了8千多立方米,我们林场的任务才2.5万立方米。”

  凭着自己的“本事”,工作第二年,芦顺江就被评为林场劳模,更是连续当了12年的伐木标兵。在迎春林业局,芦顺江2年取得伐木第一的好成绩,一度被树立为伐木典型。

  当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每年都会向林区下采伐任务,采伐是林区最重要的职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间,黑龙江国有林区累计产出木材超过四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些木材按立方米堆砌,可绕地球赤道40圈。

  1982年到1996年,“油锯手”芦顺江一干就是15年。时至今日,入冬后的大面积砍伐场面在芦顺江心里仍抹不去。

   “几百年的树被砍光了,我不能看着这山秃了。”

  1997年冬,芦顺江彻底放下了手上的油锯。“那时天保工程一期刚刚实施,采伐任务大幅下降,我就开始发愁,这以后靠啥过日子呢。”

  一直靠着伐木手艺养家挣钱,转变让芦顺江有些无所适从。在林场的推荐下,芦顺江承包了40亩地。经历了尝试、赔钱、再尝试,几年下来,习惯了砍树的双手学会了从土地里刨食要效益。

  2007年3月,迎春林业局依托3条闲置的铁路专用线和一个贮木场,兴建了占地63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并组建了农产品贸易公司,对林区职工进行指导性种植,并与他们签订订单,让林业人有粮食种、有地方卖。

  掌握了种植技术,又签了订单农业,芦顺江有了底气。他跟妻子承包了200亩地,种了120亩的玉米,80亩的芸豆。如今,老芦成了种植户,每天说的是农民的话,不再是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老林业人了。

  “现在的森林跟过去不一样喽。”一直生活在山上,芦顺江歇息时望向眼前的森林,树越来越细了,以前随处可见的树种突然成了珍稀树种。

  过去,芦顺江和父辈开采的都是原始林,如今的树木大多只是次生林了。每每看到那些粗壮不起来的树,芦顺江心里着急。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个过去在热火朝天的林子里挥洒汗水的林业人感慨不已。50余年的林业发展中,他蜕变着,不再为资源的匮乏担忧,从靠“以木为生”到现在“依树而居”,在林区转型中重新找到定位,有了安居乐业的本事,芦顺江的心落地了。

  树,对于现在的芦顺江来说,则成了希望。

  “就像当年国家给我们下任务要木材一样,砍树是使命,我义不容辞。现在,森工转型了,我放下油锯,埋苗种树也是我的使命。几百年的树被我砍光了,我不能看着这山秃了。”

  今年,芦顺江又承包了林地栽树,已经下了苗。褪去当年的光环,芦顺江在林业转型中华丽变身“造林人”,一直惦念着要补上曾伐下的树,为后人留下那属于林区的一抹绿。(作者: 王蕊 张锐 王忠岩)

  原标题:“油锯手”变身“造林人” 芦顺江:只为山间留下一抹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