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泊泊里村人均纯收入达两万
本网讯(赵敏黾) 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7000多元,今年有望突破两万元。几年收入就翻了近三倍,这个村农民种的是“摇钱树”吗?不是,功劳应该归于这个村调整种植结构——“旱改水”的结果。
这个村,就是杜尔伯特胡吉吐莫镇泊泊里村。
翻看泊泊里村的历史,洼地、涝灾几乎成了该村的“代名词”,用村里老人的话说,这里种地十年就有九年涝,吃饭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自从改种水稻后,这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村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全村泥草房改造完成80%、村里一半家庭拥有私家车,去年仅15万元以上的汽车一下就进了十台……”说起全村的变化,村支书杨斌得意着呢。
可将时针倒拨至5年前,杨斌可得意不起来。“那会儿整天就是想着如何才能摆脱贫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杨斌回忆。
的确,那时的泊泊里村真是穷得“叮当响”,但这不怨村干部,和百姓也扯不上边儿,原因是这里的地势低,逢水必涝。
“全村1.5万亩土地种的都是玉米,遭遇涝灾是常有的事。以前我家70亩玉米年头好时才能挣几万元,年头不好时颗粒无收,想挣点钱,贼难!”村民臧召星说。
“那会村里百姓人均年收入也就7000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别说小汽车了,就是电力车村里都少见呢。”村会计对记者说。
村里常遭灾,村民生活水平上不去,使以杨斌为首的村干部们寝食难安。如何才能将村里的状况改变,带领百姓走上富裕道路,成了他们开会时的“必议题”。
此刻,兄弟村的状况引起了杨斌等人的关注。
这个兄弟村就是江湾乡的江湾村。江湾村与泊泊里村毗邻,两个村走动频繁,关系良好。由于江湾乡是杜尔伯特率先发展水稻产业的乡镇,所以江湾村在水稻发展方面也走在了各村前列,随着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原来处于同一水平的两个村逐渐拉开了距离。
“江湾村发展水稻产业后经济收入明显增高,这从百姓们的衣食住行上就能看出来,村里瓦房、轿车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底气也越来越足。这与我们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斌说。
2010年,村里通过实地考察后决定“旱改水”,可此时村里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同样的地理位置,人家能种水稻,咱为啥不能?”
“祖祖辈辈都种玉米,改种水稻能行吗?”
为了打消一些人的顾虑,村里决定先在地势相对低洼的马场屯进行“旱改水”,在杨斌等党员干部带头下,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同时,村里还兴建了220栋育秧大棚、打了5眼深水井并为每栋大棚配套水电等设施。头一年,成效就立竿见影。
种粮大户王占臣就是其中的收益者,用他的话说以前种植玉米年收入10万元都是“掏着了”。“旱改水”后,他一口气承包了200多亩水田,第一年就收入30万元。
看到王占臣挣到了钱,村民们纷纷加入“旱改水”的大军中,这两年,全村1.5万亩旱田已有1.3万亩改成了水田。
像杨斌说的那样,正是“旱改水”改善了村民的生活,随着村里水稻业的发展,泊泊里村的技术也走向了现代化。
5月初,记者走进泊泊里村水稻智能化温室催芽基地,一阵热气扑面而来,一排排体积巨大的催芽箱映入眼帘,相关设备摆放其中,偌大的车间仅有三四个工人。
“智能催芽的好处是芽齐、芽壮、出芽率高,抗病能力强。”杨斌告诉记者,村里的智能化催芽降低了成本和劳动强度,节约了时间,方便了本村及全镇村屯的种稻农户,实现了水稻种植从催芽、育苗、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为水稻的规模种植和经营奠定了基础。
如今,泊泊里村不仅拥有先进的水稻智能温室催芽基地,水稻灌溉还实现了电力化,通过种植水稻,使老百姓真正通过产业调整走上了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