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通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得更快

07.04.2016  14:05

  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是推动流通革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本增效,拉动消费和就业。

  流通是经济的大动脉,连接着生产和消费的两端。当前中国流通环节有两大痼疾,一是速度慢,物流虽有各方参与竞争,但速度仍显较慢;二是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层层叠叠的中间环节“盘剥”而吞噬殆尽,只能提高销售价格以求生存。这样一来,最终又把涨价的负面效应传导给消费者,对市场产生反作用,抑制国内消费。

  而造成眼下流通“肠梗阻”和“层层剥皮”的原因有三: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二是营商环境“软制约”,三是线上线下脱节。

  有鉴于此,2015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目的是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民生方式,释放消费潜力。

  《“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以“互联网+流通”为载体,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公共投入和环境建设,以示范、培训、宣传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推动传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释放消费潜力、激发行业活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从国家层面针锋相对地出台三条政策,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力克当下流通的软肋,促进流通货畅其流,降低成本。

  首先是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特别要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既促进农民增收,又丰富城市供应,使市场价格合理稳定。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网购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全国网民比例28.4%的农村网民达成1.95亿元的网购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网络零售企业深挖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农村地区网购用户占比达22.4%。

  目前移动购物正成为乡下人的时尚消费,而信息基础设施滞后,已成农村网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想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必须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必须发展冷链物流,让农副产品在储存和运输途中保持质鲜味美的“原生态”,既降低流通成本,又丰富菜篮子品种,还能保证价格减少波动。

  其次是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开展允许无车企业从事货运和商户选择执行商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的试点,同时加强营商环境的监管,打击侵权假冒行为,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环境。

  建设基于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应用的具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大商务互联网平台是促进流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进一步体现,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能为流通企业发展减负松绑,可实现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连接,加快流通速度,减少流通成本。

  而开展允许无车企业从事货运和商户选择执行商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这两项试点,更是突破传统经营理念,最大限度地释放流通潜力,并降低流通成本。

  再次是加快分享经济成长。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市场,引导降低实体店铺租金。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分享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分享经济可以把闲置资源调动起来,通过发展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左右,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分享经济势必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以市场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以流通环节的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我们坚信,让流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必将“飞”得更快更远。(蔡恩泽)

编辑: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