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举办档案图片展揭露日军侵华暴行

22.08.2014  17:20

2014年8月13日,“学府之殇——日军轰炸同济大学吴淞校园档案图片展”揭幕仪式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出席展览揭幕仪式讲话,并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一起为展览揭幕。本次展览由同济大学档案馆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联合举办,用150张档案图片和一段1937年拍摄的视频,揭露了日军在“一•二八”、“八•一三”两次事变中悍然轰炸同济吴淞校园,最终使校园完全被毁的暴行。本次展览的档案图片,一部分来自同济大学档案馆自有馆藏,另一部分则向德国联邦档案馆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征集而来,多数为首次对外公开。

展览封面

吴志强指出,吴淞这块土地,既见证了同济的发展,也见证了同济的伤痛。1917年到1937年的二十年里,同济从租借校舍到购置荒地自建校园,从私立学校发展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首批国立大学,从医工两科发展成为拥有三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一扇窗口和闻名世界的科学中心。然而,在“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中,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都对同济大学进行了多次轰炸,特别是1937年8月在校园内投下数十枚重磅炸弹,使同济大学吴淞校园沦为一片废墟,留下了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学府之殇”。

中德关系史专家、同济大学李乐曾教授向吴志强等讲解日军轰炸同济校园的原因

吴志强强调,同济之殇,虽已过去多年,但历史不能忘记。举办档案图片展,就是要用档案这种原始、客观的证据来揭露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和平的无情践踏、对中华民族的野蛮侵略、对现代文明的肆意摧残、对文化教育的蓄意破坏,希望能够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不忘历史,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珍爱和平,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图片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同济大学在吴淞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第二部分介绍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轰炸同济校园的情况和学校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介绍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日军炸毁同济校园、学校被迫迁往内地的情况。所展出的日军轰炸同济大学吴淞校园的照片均为该校德籍教师马克斯•芬克(Max Fink)、欧根•弗雷格勒(Eugen Flegler)、奥古斯特•勒拜恩(August Rehbein)等亲历者所拍摄。

1932年被日军飞机轰炸后的大礼堂(来源: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

1932年日军轰炸后的实习工厂内景(来源: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

同济大学于1907年初创时位于市区。1917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被法租界当局强令解散。在华人校董的努力下,学校搬迁到吴淞,租借中国公学、炮台湾海军学校过渡。1919年学校在吴淞购地自建校舍,1924年校舍落成,占地150亩,工科、医预科均有崭新的教室、宿舍楼,校园内不仅有宏伟壮丽的罗马式大礼堂,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雅致实用的德籍教员住宅楼,还建造了喷水池、大草坪,环境优美,景色宜人。1927年学校被南京国民政府列为首批国立大学后,发展更加迅速,至1932年,有各类建筑400余间,占地198亩。学校也发展成为拥有医、工、理三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成为闻名世界的科学中心。

1932年被日军轰炸后的教师宿舍9号楼(来源: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同济大学被多次轰炸,主要建筑如大礼堂、试验馆等被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严重,其价值约120万元。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胡庶华校长的积极筹划下,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达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租赁民房上课,医前期暂时迁入宝隆医院。经过半年的抢修,被毁校舍才恢复旧貌,并补充教学设备价值80万元,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2年被轰炸后的教师宿舍1号楼(来源: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

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之后,又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同济大学又多次被日军轰炸,尤其是8月28、29两日,日军在同济大学校内投下多枚重量炸弹,校园所有建筑,几乎悉遭破坏,尤以大礼堂、实习工厂、学生宿舍、理学院等项工程巨大之建筑,破坏殆尽。其他如尚未完工的测量馆等,亦遭炸毁。9月3日《新闻报》如此报道:“查该校为止远在吴淞镇北,在军事上实非重要,即我军方面,亦无利用该校作战之事实,日军如此破坏,谓非有计划之阴谋,其谁能信?闻该校于战事爆发之初,即以破坏文化教育机关,素为日军之整个计划,经将校内各项机械、仪器、图书、案卷,择要移置安全地区。此外,此具有数十年历史并在国内外颇著声望之实科大学,实已与平津、南开等大学同其命运。而日军此种蓄意破坏文化建设之行为,实不啻为对整个世界文化宣战。狰狞面目,暴露益显云。”《日立报》、《大公报》、英文《大陆报》、德文《远东日报》分别于9月2日、3日也作了报道。据9月3日英文《大陆报》报道,学校的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

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大礼堂,由工学院德籍教授Max Fink(马克斯•芬克)拍摄,现存德国联邦档案馆

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大礼堂和解剖馆远景,由工学院德籍教授Max Fink(马克斯•芬克)拍摄,现存德国联邦档案馆

学校的建筑物,“八一三”被炸后虽已千疮百孔,但躯壳犹存。后来日军为了搜刮钢铁,又用炸药把残余的建筑物全部炸光了。由于校园被毁,学校先迁到市区,而后又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坚持办学,最后于1940年底抵达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发展成为拥有医工理文法五大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丽诗篇。1946年,抗战胜利后,同济回迁上海。

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实习工厂,由工学院德籍教授Max Fink(马克斯•芬克)拍摄,现存德国联邦档案馆

同济大学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师生代表和部分市民参加了揭幕仪式。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展出将持续到9月中旬,随后将在同济大学校园内展出。本次展览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中新社、人民网、《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劳动报》、《上海商报》和英文《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均进行了图文报道,《东方早报》、《青年报》刊发了文字报道,新华网、中国上海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门户网站进行了转发。上海教育电视台也在教育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报道。

(转自:中国档案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