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碟店只剩记忆的画面

13.09.2015  08:36

  最近上映的大片《碟中谍5》再次引发观影浪潮。不过很多人对片中的翻译有些异议,为什么不直译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用港台译名《职业特工队》,而是现在的《碟中谍》中的“”字,该为何意?这还要追溯到1996年的第一部《碟中谍》,那部电影就是阿汤哥要完成夺取一张光碟的任务,所以得名《碟中谍》,也可见光碟在当时的象征意义之广泛和不可替代。可良晨美景奈何天,多年以后,我们遍寻哈尔滨似乎都难找到一家曾经记忆里的碟店了,身边也很少有人会再看碟。

  最后碟店仍未放弃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很小的居民区里可能都聚集着N家碟店,有销售的,也有租赁的,不过几年后的情况却完全变了样,可能你徒步走上几条街,甚至一个上午都很难找到一家碟店的踪影。和大批转项、停业的碟店不同,位于教化电子大世界里的华文影音超市没有放弃,尽管影音区从最初的整个超市300平方米,缩减到总营业面积的1/3左右,但经营者说,这个市场总是要有的,可能它会继续萎缩,或许碟片的销售区域会再被缩小一些。这家可谓“最后的碟店”,却保持着乐观的经营态度。

  在影音市场受到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冲击下,华文超市也随行就市做了一些改变,比如现在这里还销售各种音响、电话机,还有麦克等设备。碟片的货架和以前相比少了很多,不过在现在碟店难觅踪迹的情况下,华文这个碟店依然可以算是很壮观。货架上的光碟整整齐齐摆放着,古典音乐、经典老歌、影视剧作品都有,就像从前一样,只是顾客比那时少得多得多。现在老顾客、发烧友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中有人跟了华文很多年。经营者说,这些发烧友大多有着很高端的家庭影院设备,他们也对听觉、视觉效果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下载的内容肯定满足不了,所以他们常到这里买碟。不过这部分人也还是不能让碟店的营业额发生逆转,和影音市场最辉煌时相比,现在这里光碟的营业额大概占那时的1/10。

  曾经的辉煌

  大概在2000年,华文影音超市在教化电子大世界从2个小柜台做起,那时别说网络,就连有线电视都还没普及,所以那会儿影音市场快速发展起来,华文也很快就将营业面积扩大到300平方米。高校老师、留学生喜欢来这里淘音乐和美剧,年轻人爱到这里买大片,也有中老年人来买电视剧、民歌和怀旧歌曲。别看那时候收入不如现在,可是大家对碟的花销不会心疼,比如一部电视剧的VCD,200多元很平常,顾客很痛快就结账买走。2001年至2005年是碟店最红火的时候。

  提起在哈尔滨经营过的碟店,仲夏影音一定刻在了很多爱碟人的心中,从最开始在曼哈顿到迁址中医街、西五道街、红霞街,人们一路跟着追过去,提起那些年的辉煌,店主仲夏还很自信地说,在哈尔滨爱碟的人中,至少有6成知道仲夏影音。店主仲夏喜欢有品位的电影,喜欢古典音乐,她一直选择有品质、有艺术感的碟来销售,她的顾客喜欢这种感觉,常光顾她的碟店。仲夏说,在迁址中央大街周边后,店里多了很多外国顾客,有时他们一次消费就有两三千元,而我市的发烧友们,一次买上千元的碟也是常有的事。那些年碟店的生意真的很理想,碟店也特别多。在中央大街周边的小街上,有点规模的碟店就有四五家。

  最后的发烧友

  当DVD代替了VCD,碟的存储量大了,以前一部电视剧要20张VCD,后来可能两三张DVD就可以收录下,销售额也降了下来。当然最大的冲击,还是来自网络,所以大概在2006年,很多碟店开始转项关门。仲夏影音在2009年关店。但是发烧友还是有的,他们可以淘碟的碟店越来越少,直到现在所剩无几。

  大海是碟片发烧友,他珍藏的碟有上万张,而且至今还在追着碟,他说买碟是一种瘾,几天不淘碟,就感觉不自在,哪怕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去碟店,在货架上不停地翻,哪些碟是新上的,他比老板都清楚。当然,有时候他会把碟买重了,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追碟15年,他见证了光碟从VCD到DVD、D5、D9和蓝光的时代,现在他会拿着移动硬盘到碟店,照样付款,然后把最新的内容拷贝进去。哈尔滨那些很有名气的碟店,就像曾经在兆麟电影院附近的一家碟店,在果戈里大街教堂附近地下室的碟店,都是那些年他这样的发烧友最爱去的地方。

  对于发烧友来说,很多曾经开碟店的老板都成了他们的朋友,这也成了他们现在淘碟的一个渠道。仲夏说,现在还会有10多个老顾客经常请她帮忙买碟,一来因为自己收藏了很多碟,二来是做了碟店那么多年,她的渠道可以帮到这些发烧友。发烧友的执着让仲夏感动。在某种程度上说,追碟也是自己的理想,她在努力地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