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涉农金融机构应致力践行支农使命
农村金融服务能否改善,直接关系“三农”贷款瓶颈破除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县域涉农金融机构植根中国农村一线,直接面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不仅对农民金融需求了如指掌,而且更深谙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与不足。县域涉农金融机构必须致力践行支农使命,转变农村金融服务观念,激发农村金融创新活力,增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感情,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是致力践行支农使命的重要内容。从现实看,涉农金融机构践行支农使命,需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念、触及灵魂的利益调整、“两眼向下”的服务意识、图谋发展的合作精神。
大局观念就是涉农金融机构让自身经营意图和方向尽量符合中央政策要求,跳出“唯利是图”怪圈,切实把支农信贷措施落到实处。主要是摒弃“骨子里”轻视“三农”的意识,调整信贷经营策略,把支农信贷放在重要高度;扭转支农信贷风险大、获利薄的惯性思维,加大农村信贷调研力度,重点围绕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城镇化建设等产业重点,增加信贷力量和营销力度,坚决纠正贷款中“大额化、长期化、高利化、非农化”倾向。
利益调整就是涉农金融机构制定经营利润策略既考虑覆盖自身经营成本,又考虑“三农”利益,切实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当前,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乏,“高时间成本、高交通成本”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在机构网点建设上应树立“一切方便农民”的原则,在确保收入略大于开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物理网点,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加大网络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其他服务金融机具的投入;在执行贷款利率上,实施“让利于农”策略,改变贷款利率上浮过高或“一浮到顶”的做法,尤其要遏制涉农贷款中不必要的中间服务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切实改变“三农”融资贵困局。
“两眼向下”就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摆正自身经营定位,既要有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又把握好服务“三农”的自身定位,防止经营方向、信贷方式、服务感情等方面脱离“三农”。要“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避免经营策略离农,当三农“贴心人”。同时,摸准农村现状,掌握农民金融需求动态和农村金融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和创新农村信贷服务方式和金融服务产品,消除“死搬硬套”执行信贷制度现象。
合作精神就是涉农金融机构牢固树立“金融团队”意识,打破各自为战或相互拆台的竞争局面,共创“三农”金融事业辉煌。涉农金融服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靠单一力量无法完成。要消除原有部门利益的短视思维,消除行业利益壁垒;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或平台,保持密切联系与协作;共同研究和化解农村金融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困难,消除工作阻力,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效率和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