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将深耕“玉米地”——增面积,调结构,提效益,挖潜力
去年冬,汉川市杨林沟镇3000亩甜玉米种植户喜迎丰收。该镇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引进优质甜玉米新品种,亩产1000公斤以上。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保底收购,农民每亩收益比种普通玉米高300多元钱。(通讯员孙文平摄)
“一粒”玉米,被三大产业“争抢”: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近年发展势头很“冲”,市场缺口连年加大。近日,省农业厅发布指导意见,重新规划我省玉米产业发展“蓝图”:加快该产业发展,通过增加面积、调整种植结构、强化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和产业发展潜力。
市场缺口大,产量“攀高”
近年,国内玉米消费持续呈刚性增长。畜牧业发展、饲料消费增长、工业消费发展都成为玉米市场缺口的原因。
数据显示,2010~2014年我国分别进口玉米157万吨、175万吨、520万吨、270万吨和335万吨。根据预测,国内至2020年总需求量或达2.61亿吨左右。
以湖北为例,据省农业厅统计,湖北市场目前玉米需求量为900万吨左右,但自产不足300万吨,缺口600多万吨。
市场拉动下,玉米市场价格逐年“爬坡”。2014年湖北省的玉米平均亩产值710元,通过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连作,实现了亩产粮食过吨,亩总效益过2000元。
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之下,我省玉米面积、产量也逐年“攀高”。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分别达到963万亩、293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453万亩、125.5万吨。玉米快速发展为我省粮食连年增产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玉米增产对全年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7.6%,成为粮食增产的新特点。
发展潜力大,值得“深挖”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表示,我省玉米在单产、总产、加工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我省玉米平均单产的“成绩”并不理想,为320公斤/亩左右。而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为约400公斤,最高已过1500公斤/亩。
据了解,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亩产600多公斤,世界上玉米最高产量纪录已达1850公斤/亩。
专家表示,“我省玉米单产提高仍有较大潜力,提高80公斤/亩是完全可行的。”此外,通过优化种植和种养模式,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在发达国家,玉米早已在许多行业“很吃香”,如燃料乙醇的开发、工艺手段提取柠檬酸等,精加工产品可以达到3500多种。而我国只有200多种,且加工产品以饲料为主。
专家介绍,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和延长产业链,能充分释放产业链各环节的增效潜力,提高附加值。
增值目标大,前景诱人
指导意见新鲜出炉,规划我省玉米产业的发展“蓝图”:扩大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以上,比2014年增加340万亩;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比2014年增加96公斤/亩;玉米总产达到520万吨以上,比2014年增加230万吨。
落实到具体生产,我省应通过哪些途径增加面积、产值与农民收益?
专家表示,玉米是旱地作物,适应范围广。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一部分费工、低产的棉田和一部分低产低效其它旱杂粮田,开发一部分江河滩涂,发展平原地区春秋玉米连作和低山地区薯玉、麦玉连作模式以提高复种指数等途径,我省还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340万亩左右。
省农业厅专家提示,由于青贮、鲜食玉米市场需求强劲,我省应根据市场对品种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未来10~15年,我省鲜食、甜糯、青贮等特色玉米的面积可达到100万亩。
“应通过产业化发展,增加玉米订单生产比例,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协调发展饲料加工业、特色玉米加工业和养殖业。通过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至少能增加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