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考古现大型古建筑遗址 专家推测与清凉寺有关
清凉山考古现大型古建筑遗址
专家推测和古清凉寺有关,这里诞生过“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几天,在清凉山公园晨练的市民会发现,清凉寺后面原兰苑所在地被围了起来,正在进行考古。记者前往现场探访后得知,兰苑地下发现了一大片古代建筑遗址。专家推测,遗址很可能和南唐古寺清凉寺有关。
考古工地在原来的“兰苑”
市民孙先生打进金陵晚报的热线电话,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记者。记者随即前往清凉山公园。从公园大门进去,正对面就是清凉寺的大殿。大殿后面是清凉寺的老平房。平房后面是一个亭子,里面是南唐的古井——还阳泉。
再往前走,记者看到了一大圈的围挡。记者记得,这里本来是一个山坳,中间是清凉山公园的“兰苑”,是玻璃花房,每年会举办一些花卉展览。如今,兰苑的建筑已经没有了,这一大片正在进行考古。
记者看到了围挡上贴着一份通告,落款为“南京市博物馆”,通告写道:“南京清凉寺拟在清凉寺后北侧兰苑区域恢复建设清凉寺法眼宗祖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南京市博物馆组织人员对兰苑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地上现出建筑遗址
站在清凉山半山腰上俯瞰,整个工地尽收眼底。地面上有青砖砌的建筑遗址,前后一共有两进。每一进建筑内部,青砖勾勒出几个房间,土里面还有很多大块方砖,一个柱体石础非常显眼。两进建筑遗址之间,还有一条已经保存完好的道路被挖了出来。道路约有两米宽,三四米长,用大小不同、并不规整的青砖铺成,中间略略拱起,两侧还有类似“马路牙”的结构。据通告介绍,清凉山公园兰苑考古项目今年5月已经开始,将持续到8月。
砖砌道路规格较高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南京设立金陵邑,这是南京主城区历史上设置政区的开始。有专家认为,金陵邑所在位置,可能就在今清凉寺大殿后面的山坳里,不过,此次发现的建筑遗址和金陵邑并没有关系。
那么,这个建筑遗址究竟是什么建筑呢?一位南京考古界的资深人士说,在考古没有完全结束前,还不能立刻下结论,但可以推测,遗址极可能和古清凉寺有关。
“明清时代的清凉寺很大,远远不止现在的清凉寺大殿这么一点建筑,因此在清凉寺大殿后面兰苑地下发现建筑遗址,不能排除和古清凉寺有关的可能性。”这位专家说,从现场的石柱础来看,很像是明代的。而那条砖砌道路,很可能是寺庙主干道,规格较高。从砖块的大小规格、排列顺序来看,可能是清代修缮时铺的。
很可能是古清凉寺遗迹
据介绍,清凉寺的前身是五代时期的兴教寺。南唐时期,李昪到清凉山避暑,改“兴教寺”为“石头清凉大道场”。后主李煜也多次到清凉寺避暑,并为寺内避暑宫题写“德庆堂”匾额。清凉寺后的还阳泉,就是开凿于南唐保大三年,被称为南唐古井、保大泉。清凉寺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高僧文益居住在寺内,创建法眼宗,是禅宗南宗的五大支派之一。
明代时,周王朱橚重建清凉寺,使其占地面积达到二十亩,寺内建筑众多。清代前期和中期,清凉寺依然维持很大的规模,可惜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清末,清凉寺有所恢复,但规模已经不如从前。
专家推测,此次发现的建筑遗迹很可能就是太平天国清凉寺被毁之前的建筑,由于战火,它们被深埋在地下多年。
“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自古清凉寺
很多人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古清凉寺。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记载:南唐时,金陵古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住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