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褀:探访张德义——一段荡涤心灵之旅

24.11.2014  14:18

  做记者的这三年,见过很多人,听过很多故事,也写过一些或好或烂的稿子。但是,从来没有一个采访对象能够如张德义一般让我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影响我人生的轨迹。

  那是2011年的10月23日,我做记者的第一年,第一次人物专访。

  去之前,我并没有预料到这次采访会对我产生何种影响。也许是因为看过太多人的喜怒哀乐,亲身感受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所以在我看来这只是一次简单的采访而已。但就在这三天中,通过接触张德义一家人,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陪着他和他儿子张振超一起走邮路,我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洗礼。

  10月24日清早八点钟,我从哈尔滨出发,驱车近7个小时,到达伊春市嘉荫县青山乡大砬子村张德义的家中。一路上我就在思考,对于张德义我该从一个怎样的角度切入?是描写他投递环境的艰辛,工作的认真负责,还是生活条件的艰苦?直到坐在张德义家中的炕头上,打开了话匣子,我突然明白,对于张德义而言,我曾经的那些思考都过于表面,他的身上有一份特殊的时代印记,那是构成他包括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工作、无私为乡亲们奉献以及必须让儿子张振超回来接班等一系列事件在内的精神支撑所在。

  走进张德义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张桌子、一份印泥和三个公章。由于工作经费紧张,青山乡邮政支局曾年年入不敷出,因此张德义决定将邮政局搬到自己家,这样就省去了两万多块钱的日常开销,但对他自己而言,收入并没有增加。“我这是全省唯一一家不亏损的基层邮政局”这是张德义颇为自豪的一句话,也是我们这次采访谈话的开始。

  刚刚做完手术的张德义看上去精神头并不足,可以明显看出他被病痛折磨后的疲劳与萎靡。但是谈起他的邮政事业,老张的眼神中一瞬间散发出异样的神采,那一刻我有点被感动,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想对于张德义,邮政事业就是他的土地,而他则是一名农夫,辛勤的在这方土地上耕耘。他的心在这,哪怕他经历再多的艰难困苦,但因为他热爱这一切,所以那些困难也就变得风轻云淡。

  1960年出生的张德义身上有那个时代特殊的印记,在采访中他常说,毛主席和周恩来是他最崇拜的人;他还说,自己学雷锋都学傻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些年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对于我这个80后而言,其实有些时候很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这些话在张德义身上似乎完全行不通,每个月只能赚到1400多块钱的他,每逢别人家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不等别人开口,主动借钱给大家,还不还的都是后话。

  采访中,张德义对记者们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很正式、很严肃,说出的话也常常令大家感到惊讶,完全想不到这是一个乡邮员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但是,这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总是感觉他太绷着,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他、认识他。而就在记者们群访的过程中,张德义的儿子张振超刚刚送完邮件回家,面对大家的录音笔和镜头,他也十分腼腆,说不了几句话就躲到了另一间屋子。

  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第一天的采访已经到了预订时间,所以大家纷纷乘车回到了县城。吃过晚饭,我总是觉得不踏实,因为第二天就要随着张德义父子走邮路,可我还没有真正的熟悉他们。于是,我决定自己再去找张德义聊聊。晚上七点,我们再次驱车一个小时回到了张德义家。

  这次的采访很轻松、随意,完全是拉家常的方式。这也让张德义和张振超,包括老张的妻子都能放松下来。聊天中,我主要针对张德义让张振超回来接替他乡邮员工作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询问,也从张振超的口述中了解了张德义的另一面。

  张振超今年26岁,从部队退伍的他本来正在做瓦匠学徒,一个月能赚到两三千块,但是因为父亲的要求,他便放弃了在县城的工作,离开了居住在县城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了这个小山村。26岁,正是一个人闯世界的好年纪,就这样放弃了走出去的机会,再次回到了起点,张振超是傻子吗?

  “父亲就是我的天”,张振超的一句话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他告诉我,从小到大,父亲对他十分严厉,而他也从来没有违背过父亲的任何要求。从上学、辍学、放羊、当兵、结婚,几乎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节点都是他父亲的安排。我问他,难道你不会后悔吗?你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己做主。而张振超则给我讲了几个故事。

  上小学时,张振超和一位同学打了一仗,然而当时他并不知道那位同学的母亲刚刚去世,随后同学找来自己的哥哥把张振超狠狠的打了一顿。带着伤的张振超回到家中,本以为父亲会为自己“报仇”,但没想到父亲竟然又打了自己一顿。从此,张德义的严厉深深印在了年幼的张振超的心理,但他也明白,这是父亲在教自己做人的道理。

  小时候,有一次他生病了,在县医院打点滴。张德义一直在旁边陪着他,连续几天都没合眼。由于过分疲劳,一次张德义在抱着张振超上厕所的时候不慎摔倒,鼻青脸肿。张振超说,这件事情他这么多年始终记得,因为从那之后他就明白,父亲是真的爱他,哪怕再严厉、再冷酷,那都是父亲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谈起接替父亲乡邮员的工作,我本以为张振超要有很多苦要诉,但没想到他很平静,他说,自己从小就明白这份工作对身处消息相对闭塞的乡亲们的意义所在。他告诉我,打小起每当在饭点时他路过别人家门前的时候,大家总会热情的招呼他进屋吃饭,他明白,那是21年的工作中,自己父亲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换来了乡亲们对他的尊重,而大家又把对父亲的尊重转化成了对自己的好。对于那些常年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而言,父亲投递的信件、报纸、包裹是他们联系外界、感知社会非常重要的途径。既然父亲老了,走不动了,那就由他来继续这条邮路吧。

  在当晚结束采访的时候,我觉得很满足,采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心里也沉甸甸的,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很难理解张振超的这种思维方式,我很难想象一个曾经走出去过的、正值青年的小伙子怎么能放弃都市的繁华,重新归于艰辛、枯燥的乡村生活,但无疑张振超做到了。

  第二天,我们随着张德义和张振超开始了两代人的邮路交接之行。张德义负责的投递点散布在汤加公路两侧,往返要45公里,当时当地的气温在零上十摄氏度左右,张德义坐着我们的采访车,而张振超则需要骑着自行车到每一个投递点。完成一次投递,张振超已经出了许多汗,从头顶冒着热气。要知道,在当时的天气,出过汗后人会感觉非常寒冷,所以对于张德义父子二人工作环境的艰苦,我又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在投递过程中,无论走到哪户人家,大家见到张德义的第一句话都是“老五哥,你病好的咋样了”,这种关心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不含任何作秀的成分,我想,这也是张德义21年来用自行车撵出的尊重和信誉打动了大家。张德义则是郑重的将张振超介绍给大家,告诉他们从今天起张振超开始正式接替他的工作,如果做得不好,可以向自己投诉,他来收拾张振超。“邮政是块金子招牌,我不能让它砸在我手里”,这是张德义反反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用生命践行的一个承诺。

  走家串户中,乡亲们提起张德义的好真的是赞不绝口,每家都能说出几件令他们感动的事情。无论是出钱出力帮助乡亲致富,还是修路打井建学校,张德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大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而这种帮助又是不需要丝毫回报的。我想,一个人做十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将这种精神坚持二十年。

  “忠诚如铁、责任如山、亲民如水、生活如歌、情深如海”这是张德义每天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的五句话,也是他21年乡邮员岁月最真实的写照。而我也把这次采访当成了一次荡涤心灵之旅,它会一直激励着我好好生活、认真工作,把像张德义这样的人物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们知道,告诉他们,只要心怀憧憬,希望一直都在。(本文作者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