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护绿半世纪
文/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陈贺
绿色,是破土迎新的希望,是万物萌发的气息。在老林业工程师林潜的眼中,这抹绿,更是他岁月呵护、难以割舍的行囊。他,姓林、学林、育林,从事林业工作54年,至今依然奔走于田垄农林。熟知林潜的人说,他的名字是自我述职最好的注解——“潜”心于林,“林”寄长青。
2月16日,在哈尔滨市双城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79岁的林潜与记者如约对坐,一副黑框的大眼镜,一件80年代款式的正装,怀前一个绿色斜挎的帆布包与整身行头不太合称。林老说,这个包是老习惯,不能丢。随即,他从包里掏出三个最挚爱的贴身物件——卷尺、剪枝刀和日记本。顷刻,他与“林”字的缘分也由此说开。
苗圃里的技术员
1959年,林潜考入了当时的东北林学院,进行了5年林业水利运输专业的学习,虽然不是专门的育种育苗专业,但是他对相关的知识却都有涉取。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西省农林垦殖厅林业局工作,1972年,返籍回到双城国有苗圃林科所。
最初的几年,林潜跟着老师傅一起研究松树的育苗育种,开始随身带着卷尺、剪枝刀和日记本,观察苗情的长势,记录苗种的周期。他回忆说,夏天对松树育苗最为娇气,就像看孩子一样,日间8小时要有剂量的浇水并看守苗情的长势,一天下来,身上经常出现晒伤。
为研制出适合东北防寒天气的杨树新品种,林潜做出了大胆地尝试,从全国各地引回杨树纯种、杂种400多个品种,通过杂交组合,成功培育了“小黑杨”,得到了业内的普遍关注,先后累计为辽宁、吉林等多个省市提供该品种的苗木1000万株,为编制黑龙江省林业育苗技术规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数据。1987年,林潜晋升为高级林业工程师,被林业部吸收为全国22个育苗技术联络单位,并先后获得了中国林业协会授予的“劲松奖”,省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了全国攻关课题稀土在林业育苗与施用效果技术研究课题。
企业里的工程师
林老60岁退休后,经朋友引荐去了双城的一家养猪场。当时老板还有些顾虑,一个林业专家到养猪场能干啥?但随后听了林老的设想却让老板直称赞——最有眼光的规划。最初的猪场是一片荒草甸子,四周无围栏,林老建议在6000米长的水沟边栽种沙棘树,用树作围墙,既起到围栏作用,结出的沙棘果又具有附加的商业价值。之后,他又在场区的空地种植果树、海棠和大秋,仅用三年时间,林老便把一处荒草地的猪场建成了生态养殖场。
之后,林老被双城的一家林场聘任为林业总工程师,林场的老板对他早有耳闻,信任有加,不但让他管理种树,还将林场的人员和财务管理一并交给了他,至今,他依然在管护这个林场,并已经植树一千多万株,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即便如此,他仍不愿意搞特殊待遇,给公司添麻烦。林场距林老家20多公里,他坚决拒绝公司的车接送,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到客运站,乘上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再换上一台借用的自行车到达林场。
乡镇里的“林顾问”
近几年,林老还担任起了乡镇农业种植的“林顾问”,成为区老科协服务“三农”专家顾问团的成员,乡亲们更习惯称呼他为“林工”。
2014年,一位大学三年级的女学生赵晶雪要返乡东官镇东城村建葡萄园,“林工”得知后,便领她到外地考察,选择葡萄新品种,当年就帮助建起一处三亩地的标准化葡萄园。
多年来,林老还与区老科协的科技人员先后深入到龙煤集团蔬菜基地、哈益助果蔬园区、水泉乡“希英”果蔬园区、永胜乡“立臣”果蔬园区、双城镇双合果蔬种植合作社帮助制定了林业、果树、花卉的种植规划,并绘制出实施的平面图。
50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让林老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性、实践性的林业栽培技术,他也因此受邀担任讲师为更多的农户传授种植技巧。据不完全统计,他已为全省培训林业干部、技术人员、农民1492人次。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