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是一个行业的探路者
一年多以来,一群年轻的报人挤在黄浦江畔的一座旧楼里,鼓捣着一个名叫“澎湃新闻”的互联网产品,7月22日凌晨,它正式上线了,没有任何仪式。
这个产品一面世,互联网世界密切关注。当日一整天时间,很多人都在热议——有前途吗?烧完钱就会死吗?怎么读不懂它的发刊词?
疑问多多,不妨先问个最基本的问题:这群人到底想做什么?很简单,他们公开表述的是:想在互联网世界做原创新闻。
互联网本身就是信息的海洋,也不缺乏原创新闻。但是他们的雄心,是要在互联网上重建对新闻规律的尊重,所以,他们的新闻杜绝道听途说,所有的原创新闻都是记者用脚跑出来的。
他们打算改变陈旧的文本表达,回避官样文章,让用户和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新闻的主旨。他们希望新闻是建设性的,有温度的,其中应该包含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和谐社会的热盼。以这样的态度做原创新闻,理应受到互联网世界的尊重。
那么,他们会成功吗?
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显示出其商业模式已趋成熟。这成为部分业内人士质疑和诟病的重要原因。
他们所期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也许还没有到来,但是他们的判断应该受到尊重:未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最起码应该尊重原创精神,互联网的共享精神不是互相抄袭、拷贝,应该向原创作者支付稿酬,而不是予取予夺,野蛮生长。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时代正在过去。
他们相信有人所说的:原创的、优质的、定位精准的内容这三“横”,加上新技术这一“竖”,能够在未来使他们成为这个行业的“王”者,能够吸引到目标用户和读者,并带来理想的流量和收益。
所有这些预设,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其实是一群探路者。
有人说,他们的办公环境就像黑网吧一样,空气污浊,拥挤不堪,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激情澎湃,为这个产品而工作,不知所为者何?
日渐衰微的平面媒体生存环境,可能会给出一部分答案。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整体增长仅为6.4%,低于同期GDP增速,其中报纸广告同比下降8.1%;6家报业上市公司中,有3家的广告收入降幅超过两位数。
迫在眉睫的转型,困难重重。有人选择了离开,更多的人在观望、议论、等待。而探路者的命运,要么成为整个平面媒体转型的引领者,走上一条康庄大道;要么倒在路上,以自己的身躯为墓碑,提示后来者:此路不通。
因此,他们实际上是一群略带悲壮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这个时代,理想主义是个很奢侈的词汇。但若新闻从业者们真的没了新闻理想,没了改变互联网生态的决心,那么,“新闻”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游戏,如此而已。
文/雪飞
编辑:何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