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河北日报记者刘清波李巍张永利
通讯员李开
7月19日的特大暴雨,让邢台经济开发区七里河下游的12个村庄损失惨重。洪水冲毁了堤坝,冲毁了家园,冲毁了农田,但冲不倒邢台干部群众的坚强意志。
灾后重建以来,当地基层党员干部、部队武警官兵同受灾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搞“三清”,修堤坝,重建家园。
8月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来到邢台经济开发区大贤村。村民们主动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向他诉说这些天来的巨大变化,纷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并表示一定会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早日完成灾后恢复重建。
风雨同舟、和衷共济,12个受灾村庄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壮歌。
党旗引领——
推行“六个到一线”,上万名党员奋战在灾区最前线
风雨中,同舟渡;危难中,见本色。
洪水来临,她领着武警涉水而行,冲在最前面,在过膝的水中浸泡长达12个小时;恢复生产,她组织群众开展清庭院、清街道、清路障活动,手持铁锹,身上脸上都是泥和汗。
7天7夜不回家的刘金叶,是东汪镇的一位80后副镇长。大灾面前,她始终不忘党旗下的誓言,冲锋在前,迎难而上,成为绽放在抗洪救灾一线的铿锵玫瑰。
“这位女干部真是俺东汪村的好闺女。”71岁的东汪村村民杨中付说。
对灾区的群众来说,当生活陷入窘境,是他们——许许多多“刘金叶”式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无私的行动,筑起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为灾难中的人们筑起一个个平安、温暖的港湾。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7月19日深夜,赵麻村雨势加大,8名党员干部在村委会庄重地重温入党誓词,随后便投入紧张的抢险救灾工作中。
赵麻村党支部书记赵大朝和同事每人手拿小喇叭:“乡亲们,赶快到房顶,壮劳力先把老弱病残转移到村委会……”赵大朝正忙着,爱人打来电话。“老赵,咱娘岁数大了走不动,咋办?”“让二弟照看。”说完,赵大朝急忙挂了电话。几分钟后,爱人又打来电话。“老赵,咱家的板厂怎么办?”赵大朝一听急了,“别说了,耽误事。”他果断地挂了电话。经过连夜奋战,全村1800多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安置点。
面对洪涝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危险面前冲得上,关键时刻顶得住,在洪水中矗立起冲不垮、摧不毁的铜墙铁壁。
灾后重建一开始,邢台市便推行了“六个到一线”工作法,制定了实施意见:
组织指挥到一线,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履职尽责,冲锋在前;
群众工作到一线,领导干部分别包村包户,做到走访慰问“全覆盖”,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物资保障到一线,及时足量把救灾物资送到基层,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
锻炼干部到一线,将抗洪抢险救灾一线作为党员干部锻炼成长的战场和考场,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奖惩追责到一线,坚持在一线识别干部,对抢险救灾一线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对不负责任、失职渎职、造成负面影响的,进行问责;
“两学一做”到一线,把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号召党员干部真正争当一名经得起检验的合格党员。
“六个到一线”的冲锋号吹响后,上万名党员干部冲向12个村庄受灾最前线,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堤坝上、在“三清”现场高高飘扬。
或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他们搞“三清”,修堤坝,送物资……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投身到群众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去。
“我是党员,跟我来……”
“是党员的,跟我上……”
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这一声声坚定的话语,给受灾群众带来勇气、信心和希望。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抗灾救灾的主心骨。
群众都安全转移了吗?有足够的食物吗?饮水、照明供应得上吗?危急时刻,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全然不顾自身安危。
7月28日上午,邢台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陈冰月突然晕倒在实验台上。同事扶着她到一旁休息,都劝她去医院看看。“不行,实验还没做完,大家都等着数据呢。我稍微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共产党员陈冰月说。
陈冰月的工作是对开发区受灾地区的饮用水进行检测。每收到一个村子的水样,她都需要做33个实验,才能汇总出检测结果。陈冰月每天都扎在实验室,不分昼夜地做实验。开发区12个受灾村的水样检测数据几乎都出自她的手。
一向血压偏低的陈冰月,由于过度疲劳,血压比平时高出一倍,医生要求她必须住院治疗。而此时,陈冰月的爱人杨度华,正在灾区忙着卫生防疫工作。心里虽然挂念妻子,但同样是共产党员的杨度华深知,防疫队人手紧张,任务分工明确,他一旦离开就会影响全组的工作进度。强忍着牵挂,他选择了继续坚守在灾区。
在这次洪灾中,开发区南市屯村有36个重灾户,村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村内一名党员帮扶一个重灾户。“‘一帮一’很奏效,现在村里‘三清’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村民们的情绪也很稳定,而且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也激励了年轻人。”该村党支部书记田随生说,这两天,村里有3名青年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冲在受灾最前线的党员干部,始终是不倒的旗帜、不屈的脊梁。
百姓为先——
设置安置点17个,累计安置受灾群众13454人次
如今的邢台经济开发区12个受灾村内,一条条街道正变得通畅平整,门前院后日益干净整洁。这些在洪灾中遭受蹂躏的村庄,正在恢复往日的秩序。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邢台一场万余名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清庭院、清街道、清路障活动。
连日来,党员干部、志愿者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白天晚上连轴转,把精力重点投入到“三清”活动中。通过“三清”,清出了受灾群众的信心和希望,灾区面貌大为改观。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工作组来了——由12名市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进驻12个村庄。该市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单位抽调人员,分别编入12个村工作组,倾听群众意愿、纾解不良情绪、恢复群众信心,动员群众重建家园。市园林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等12个市直部门同时进驻受灾村庄进行帮扶。
对口帮扶的队伍来了——灾难发生后,邢台市安排12个受灾较轻的县(市、区),与开发区12个受灾严重的村结对,带着救援装备、物资和人员紧急驰援。同时,医疗、防疫、交通、供电等单位纷纷前来支援。目前,仅大贤村每天就有十几名卫生防疫人员坚守一线,开展消杀工作。
坚守一线,就是要让百姓平安。这样的周到体贴,也体现在受困群众的妥善安置上。
洪灾发生以来,邢台经济开发区共在12个受灾村设置安置点17个,累计安置受灾群众13454人次。每个安置点都设置了做饭点,配备了被褥等生活必备物品,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
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军徽闪耀;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旗飘扬。
本次洪灾中,洪水沿七里河行至大贤村桥段时,河道突然大幅度变窄,导致洪水暴涨冲向村庄,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如果不清理障碍、疏浚河道,大贤村还会随时面临再遭洪灾的危险。
洪水一退,武警水电、交通部队470多名官兵和上百台大型装备,星夜驰援七里河,对受损严重的堤坝、河道、桥梁开展修复加固,同时对下游河道开始拓宽、疏浚。只用了6天半的时间,部队官兵就在七里河两岸建起了1200米堤坝,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灾后重建,更要让百姓得实惠。
连日来,开发区城建部门组织专家,对辖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逐户逐房进行鉴定,避免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对农民家庭房屋、农作物损失,工矿企业损失,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损失,财政、民政部门及时协调保险公司、中介公司进行评估理赔,最大限度为他们挽回损失。
百姓安危高于一切,百姓利益重于泰山。一双双温暖的援手,让灾区群众在逆境中逢生,在感动中振奋。泪,依然在洒,但“悲伤的泪”已化作“感动的泪”。
干群同心——
12个受灾村的“三清”工作基本完成
满屋淤泥,所有家具被洪水浸泡,原材料被毁,机械设备报废……当时面对这一幕,南市屯村村民赵老喜和老伴一下子瘫坐在地。老伴哭得像个泪人:“孩儿他爹,这可咋办?”
如今,赵老喜不再因受灾而沮丧,而是开始规划自家的新生活。
赵老喜在公路边开了一间木材加工门市,批发、零售各类家具。洪灾过后,村里干部帮他清理了院子里的淤泥和垃圾,还帮他联系了当地金融部门。他和其他几个重灾户已与金融部门进行了首次对接。“只要肯吃苦,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赵老喜说。
这里,是灾区重建的主战场,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和“两学一做”的大考场。灾区重建,拉近了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彰显了执政为民的鱼水深情。
之前,一些受灾群众还对区里、镇里、村里领导干部不理解,有一些怨气,而此次领导干部奋不顾身地帮着救灾,让村民思想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我们平时光顾着自己做生意,很少跟村里的干部打交道。没想到他们把自己的事都放弃了,主动过来帮忙。”东汪村村民丁俊桥感慨道,大灾面前显真情,党员干部真跟自家亲人一样亲。
心在一起,则力必聚。
每天早晨7时,景家屯村党员干部准时到村委会集合,发挥自身熟悉村情的优势,带着机械、带领人员到各自分包的街巷实施第一轮“三清”,帮助村民搬运受损家具。深夜,第二轮“三清”正式开始。“晚上路上没车、没人,活好干,能出数。”村党支部副书记景建芳说。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自发加入“三清”队伍,为重建家园尽一己之力。目前,开发区12个受灾村的“三清”工作基本完成。
面对险情和灾情,干群同心、风雨同舟,显示了坚不可摧的意志与力量。大家忙碌的身影,在邢襄大地勾画出一幅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动人画卷。
自强自救——
受灾村已全部恢复供水、供电,部分绝收土地完成复耕,110家企业开始恢复生产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如今,邢台经济开发区的受灾群众已经从泥泞中走出来,抹去泪水,振奋起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希望。
板材厂的电机嗡鸣声又响起来了——
8月1日,笔者赶到双晓木业公司门口时,赵老板正驾驶着叉车往车上装货。他说,厂子恢复生产已经3天了,大家都干劲儿十足,这批建筑模板近900张,将全部销往西藏。“有了各方的支持,我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信心更足了。”
在邢台经济开发区,板材产业是有着近30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并已形成产业集群。洪灾过后,邢台市政协积极动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指导受灾企业生产自救。淤泥、垃圾清出去,受损电机修起来。目前,仅开发区东汪镇赵麻村,就有20多家企业恢复了生产。
农作物抢种方案贴上墙了——
这几天,帮扶开发区南市村的巨鹿县,专门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该村田间地头查看灾情。“积水区要尽早、尽快清除秸秆,加快散墒速度,适宜分时段种植绿豆、早熟玉米、蔬菜等;其他受灾较轻区域要清除倒折玉米,加强病虫害防控,做好追肥,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驻村工作组将这份生产自救方案印发成公告,张贴上墙,并印成300多份明白纸,发放给群众。
村中超市又恢复往日的热闹了——
在王麻村,尹少伟经营的超市是最大的。洪灾让他的超市被迫歇业。工作组进驻该村后,迅速清淤,道路很快通畅。尹少伟处理掉被洪水浸泡的货物,立即购运货源,超市在灾后第三天重新营业,现在营业额又恢复到灾前水平了。
大灾面前,等、靠、要解决不了长远问题,自力更生、自救自强,才是最好的救灾方式。连日来,从恢复生产到重建家园,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是开发区受灾群众抗洪救灾故事的共同主题,他们用坚韧、坚定、坚强,为不等不靠写下新的注脚。
在开发区受灾最重的大贤村,有一支青年突击队。三十多名18岁到46岁的青壮年成员联合起来,清理街道内的淤泥死角,打扫街上的浮尘。
突击队成员高胜波的父亲在洪水中不幸去世,他一直在救援前线忙前忙后,父亲出殡当天回家,晚上又回来值班。成员高卫革也两天一夜没合眼。“大伙儿几天几夜回不了家,累了困了在安置点眯一会儿。志愿者来帮我们,我们也要积极自救,咱们年轻,多出点力是应该的。”
男有青年突击队,女有女子突击队。作为大贤村女子突击队36名成员中的一员,张全景每天早晨6时都会准时来到安置点,洗菜、刷碗、打扫卫生。忙活完,回到家已是晚上9时。11天来,天天如此。张全景告诉笔者,她们就是想着能和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帮扶队一起,把大贤村建好,让大家的生活早日步上正轨。
如今的开发区12个受灾村,生产生活正在逐步恢复。目前,受灾村的103个超市已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居民、工业、副业均已全部恢复供电。110家企业开始恢复生产。农业生产正抓紧补救。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完成农田排水2200多亩,人工除泥培扶措施950多亩,化学防治病虫害3400多亩。36台深翻机齐上阵,部分绝收土地完成复耕。
修复堤坝、整治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区15处决口已全部合龙,浸堤24处已全部封堵。连日来,在开发区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广大受灾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开展河道整治。目前,影响抢险工程的建筑已在最短时间内全部拆除,涉及大贤桥段的拓宽和桥梁拆迁已经完成,七里河在大贤桥附近的河道拐弯处已完成加宽取直,河道从40米拓宽到125米,最大承载量从40立方米/秒增加到约800立方米/秒,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
灾区群众相信也期待着,明天会更好……
编辑:金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