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版《人生一串》 烧烤里的人生百味那些烟火那些人
来源:生活报
原标题:
冰城版《人生一串》:烧烤里的人生百味那些烟火那些人
下岗妈妈曾靠“一把串”供儿女读大学80后烤串师傅大排档打工十年从农村搬进县城“新派”串店老板在炭火中发挥着“创意美味”的想象
生活报记者薛宏莉 生活报记者张清云摄
最近,一部名为《人生一串》的美食纪录片火了,在“哔哩哔哩”播出4集之后,点击量已经超过了千万。
这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从西昌小二哥的“凉山小猪肉”,到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再到新疆罗布人的红柳烤羊肉……摄制组踏遍了全国近30个城市的500多个烧烤摊,记录下了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
虽然在哈尔滨,我们无法一一品尝到那些“独特美味”,可是这一点儿也不妨碍冰城人在“烧烤世界”里体验身心愉悦。作为无肉不欢的东北人,烧烤,早已融入市井生活,衍生出一个又一个传奇小店,也悄悄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轨迹。
[传奇小店背后的故事]
从路边摊到烧烤店味道二十年未变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狭窄的北十九道街上,藏匿着一家“最不起眼”的烧烤店,没有门面装修,也没有牌匾。店内,老旧的桌椅,配着绿油漆刷成的墙围,瞬间把人带回了二三十年前。可是,如此的就餐环境,却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食客。
从下午四点半到晚上十点,小店每天只卖1000串,来晚了就只能“干眼馋”。
很多80后都说,在这里吃串,能找到童年去路边摊吃烧烤的回忆。小店一开就是二十年,味道一直没有变。牛羊肉不提前腌制,而且火候掌握刚刚好。
最初,那些80后食客是三五好友结伴来吃,后来结婚生子,就带着妻子、孩子来吃。
从去年开始,小店每周日闭店休息一天。61岁的老板娘兼烤串师傅“朴姨”觉得越来越干不动了,最近又盘算着要不要双休,或者在伏天闭店一段时间,这可“惹怒”了一众食客,“朴姨,你要是周六再休,我们馋串了咋办?”
“朴姨”是哈尔滨为数不多的女烤串师傅。二十四年前,“零基础”的她凭着“自己的口味”烤串,硬是把路边摊开进了门市房。在“朴姨”的烧烤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朴姨的老伴“李叔”负责在前厅招呼客人,按理说,经常来吃串的人应该和“李叔”比较熟络,可食客们到店里,却习惯往后厨钻,跟“朴姨”打个招呼,再坐等美味。“常来的客人啥口味我都知道。以前有两伙儿考上吉林大学的孩子,一到假期就来我家吃串,一桌是加糖少辣,一桌是加辣不加糖,只要一听他们的用料,我就知道是哪伙儿来了。”“朴姨”一边翻动着手里炙烤的肉串,一边说道。
下岗妈妈靠烤串供一双儿女读大学
店里最好吃的就是烤牛肉串、羊肉串和烤鸡心。谦虚的“朴姨”说,她也不知道为啥自己烤串好吃,“可能就是用料好的缘故吧”。“朴姨”甚至没想到,当年自己的谋生之举,竟然成了现在割舍不下的情感。
1994年“朴姨”从企业下岗,看着9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一度彷徨“以后该怎么把他俩养大”。看到自家附近有人摆路边摊卖烤串,她也决定试一试。“朴姨”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摆摊那天,她送走了上小学的儿子,然后把事先买来的肉切成块,串成串,再带着5岁的女儿把烧烤用的槽子和肉串从楼上搬下来,怀着忐忑的心情摆起了摊,“我当时有些抹不开面儿,就弄了100串,没想到都卖了出去。只挣了3元钱,都没舍得给女儿吃一串。”
摆路边摊卖烧烤只能在夏天,1998年,“朴姨”自家楼下有门市房出租,她便“退路进厅”开了现在这个店。“朴姨”有一个“毛病”:很少将活儿假手于人,即使是穿串也是亲力亲为。所以,开店占了她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没有精力去管儿女的学习。“儿子高考那天,我都不知道他要去考试;女儿从小就在店里帮我忙活,踩着小板凳给食客做疙瘩汤,这甚至一度成了店里一景。”“朴姨”说,好在她的儿女都很有出息,一个哈工大毕业,一个北京林大毕业,现在都在北京发展。他们也知道妈妈当年那么忙是为了挣钱供他们读书,这让“朴姨”很欣慰。
可是,“朴姨”的欣慰却成了食客们的“痛”,因为这预示着有一天“朴姨”会随儿女去北京,他们再也吃不到这家小店的食物了。
“看来我得多来吃一吃了。”一位食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