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农业供给侧改革 为龙江农业注入新活力
今年的“两会”上,“农业”二字依旧是热点关键词。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怎么走?如何在发展农业产业中,转方式促升级,调好调优调顺农业结构,转变重产轻销的思想,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上。
“给土地更多的养分,给空气更多的清新,黑龙江的农业发展一定会更加辉煌。”
“汇聚各方优势力量搭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大数据平台。”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针对如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农民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促农增收等话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一条条诚挚的建议寄托着他们的无限期望,只盼明年此时再传佳音,农业再创佳绩。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农业稳则天下安。”2016年,我省农业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全省上下综合施策、多点发力,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开展生态化种植、科技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立体式改革,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粮食生产十三年连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都稳居全国第一。但这些产出有我们付出的沉重代价。”省政协委员刘娣对此忧心忡忡,“种养结合、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有助于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给土地更多的养分,给空气更多的清新,黑龙江的农业发展一定会更加辉煌。”
作为农业专家,刘娣建议,制定我省种养结合、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方式建设发展规划,科技研究、试验示范与产业化推进并举。注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发展正经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统筹协调我省农业科技、行政、产业、金融和人才资源,汇聚各方优势力量搭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大数据平台’。”省政协委员郑春玉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关注,“以农业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制高点,是农业科技创新有望获得快速突破的主要领域,是实现农业‘弯道超车’的有力武器,应予以优先支持和发展。”
探索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
“我省农业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城乡差距大,‘三农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省政协委员张岭认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经过多次调研,张岭建议,我省应将休闲农业视为促进农村转型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制定完善的休闲农业行业规范及项目审批制度,成立专门的“休闲农业管理委员会”。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和优惠政策,出台利于我省休闲农业投资、融资、招商、开发的相关条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哈尔滨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一名代表建议,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动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我省作为全国商品粮输出第一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对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这引起了省政协委员张晓舜的思考,“需要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发,遵循‘稳’的大逻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他建议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要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本支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引领,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省政协常委崔强对农业电子商务在我省的发展一直关注,“农业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已经逐步渗透到农业全产业链,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崔强建议,加快完善农业电商政策体系、扶持建设我省综合性农业电商平台、加强农业电商品牌建设、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和加大农业电商人才的培养。
打造优质优价的高效农业
“种植鲜食玉米平均每亩收益1200元,比普通大田玉米净收入至少提高450元。”在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分组讨论时,范大伟代表算的一笔账,引起了其他代表的共鸣。“高端的水果玉米、牛奶玉米,收入至少是普通大田玉米的三倍。”“同一块土地,因为选择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代表们说起农业,都离不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中心。
如今,绿色、有机的发展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一些有效的“绿色”技术也被广泛采用。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绿色食品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不断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农业供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政府的作用必须发挥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面向市场调整种植结构,蔬菜、瓜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调结构的方向已经明确,路径也已经清晰。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道路并不平坦。对此,有的代表认为关键的环节是:要打破农民惯性思维,增强农民“改”的意识和面向市场的意识。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大势面前,还需有关部门向农民把我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变化讲清楚,把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的道理讲透彻。同时,做好培训和典型推广,让农民会改、愿意改。
“近年来,我省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巩固了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地位,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省政协委员徐兆飞经过深入调研认为,我省应积极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研发、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消化玉米产能和库存,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鼓励行业协会依托龙头企业,指导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功能。提升现有产业园区服务功能,增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地域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标准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民盟黑龙江省委员会提出的探索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也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运用低碳技术处理畜禽粪便,实现低碳化畜牧业。我们可以利用高温堆肥的方法,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得到原生态的有机化肥,它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带来长远的生态效益。” (于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