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竭”不能“城衰”寻找转型“支点”

18.02.2015  10:04

  □本报记者 孙佳薇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煤城的发展有这样的表述:“要推动四煤城大力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加快转型步伐”,这对我省四煤城而言,是一个福音。

  长期以来,四煤城集中于发展单一的煤炭资源型产业,炭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煤资源萎缩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煤竭城衰,成为一座空城、废城,并非危言耸听。

  而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城主导产业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煤炭枯竭城市转型显得更加急切和紧迫。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及早规划,实施积极转型战略,谋划发展接续产业,以保证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地方煤矿在转型期更好、更平稳发展,已刻不容缓。

  让相关政策落地为经济转型提供扶持

  日前,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世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映,国家从1994年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省政府从2001年开始征收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一直未给地方分成。2012年省政府开始把省所留的分成的25%返还给地方,目前国家、省和地方按2∶6∶2分成,地方分成较少。他建议省政府切实加大投放扶持发展资金力度,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地方分成比例,把矿山企业上缴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全额留给地方,提高增值税地方留成比例,再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数额的专项补助。

  张世玉说,以“输血”的方式恢复其“造血”功能,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出台向煤炭资源型城市倾斜的具体政策措施,制定有关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意见,在财税金融、投资政策、项目立项、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在项目投放上给予优先考虑,推动煤炭枯竭城市加快转型。

  一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一个是要有明确的转型目标,另一个则是资金作保障。鹤岗市市长梁成军认为,省政府应设立“促进煤城转型产业升级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链延伸程度深、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来源可从两个渠道解决,一是国家扶持的专项资金;二是在四煤城上解的税收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同时,建议继续加大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扶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补助等可行方式给予必要的财力资金支持。

  科学划拨资源为城市转型争取时间

  因煤炭资源严重不足,致使一些煤城面临无煤可采,同时带来的是煤竭城衰的发展危机。

  “经济转型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规模和利税稳定的、能充分吸纳就业的煤炭产业作支撑,而稳定的煤炭产业的基础则需要充足的后备资源做保障。”龙煤七台河分公司总经理刘英志在谈到煤城如何加快转型步伐时说。

  张世玉则结合本地实际谈到,按照七台河市年产1800万吨原煤计算,只能维持10年到20年左右,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后续发展资源严重不足。而煤城一直“一煤独大”的市情决定了当前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必须以煤深加工、煤电化产业为发展重点,以煤深加工带动非煤产业发展,以非煤产业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后续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省应根据国家有关‘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矿山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的精神,考虑把部分煤炭资源勘探、开采权划归相关煤城,实现统一规划、整体开发。”这是张世玉为维持煤城生存提出的思考。

  而刘英志更希望通过“存量挖潜,增量补充”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多方帮助和支持煤城增加资源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在存量挖潜方面,应加快小煤矿关闭整合步伐,政策出台要快,推进速度要快。选择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时,要优先考虑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以及资源回收率利用率比较高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通过重组做大产量规模的同时,提升煤炭生产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开采效益。在设定关闭标准时,要充分考虑资源枯竭城市的特殊性、复杂性、可行性,在政策上适当放宽小煤矿的关闭条件,为城市转型赢得时间和空间。”刘英志说。

  呼唤依法行政煤矿管理亟待步入法治轨道

  据了解,目前一些矿区缺少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例如,鹤岗市全市煤矿产业一直处在关关停停状态。2014年整合后的煤矿还没有得到验收,始终处在关停、整合阶段。关停整合现象使得鹤岗煤矿企业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发展环境中,无法使煤炭产业各项工作常态化运行。

  “依法行政,煤矿管理也要遵循法律。”在近日闭幕的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来自鹤岗的省人大代表崔子平提交了一份对煤矿要立法管理的建议。他建议人大部门出台地方煤矿管理的法律条文,会同国土、煤管、煤监、环保、监察等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管理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等,要依法管理,不能用行政命令代替法律;同时,安全管理责任要明晰。煤矿企业集团必须对所属保留煤矿实施统一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齐生产、通风、电机、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安全责任要清晰,依法划分、依法追究。不能延续一家煤矿出现问题随后全部关闭矿井的做法,也就是说,谁的问题谁承担,就追究谁的责任,不可殃及池鱼。

编辑:朱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