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健康牛产优质奶”还需爬坡过坎 实行“按质论价”保障奶农利益
编者按 近段时期以来,由于鲜奶收购价持续低迷,导致个别地方相继出现了奶农倒奶杀牛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垦区,尽管规模化饲养、现代化挤奶、产业化营销的程度要高一些,但在产业实际发展中,垦区同样存在着与地方的共性问题,养牛业、乳业也面临着缺资金、缺科研经费、缺政策扶持等困难,急需相关扶持政策的跟进与完善,从而确保我国养牛业、乳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养牛户企盼——
像粮补一样给牛补,用保护价收购鲜奶
近年来,上海光明乳业集团不断提高奶牛现代化饲养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图为自动化挤奶转盘。闪向阳摄
“我们生产的脱酸牛肉,最好部位的牛肉每斤能卖到120多元,切割出的碎肉每斤也能卖到40多元。”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畜牧局局长宫海燕说,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即便市场空间很大,可公司达产率却很低,根本原因就是牛源不足,养殖规模还没上来。而掣肘养殖规模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缺资金、缺补贴。
成本高企制约“从分散向集中饲养”积极性
“哞、哞、哞……”自6月中旬以来,寂静了三年多已整体搬迁的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第6作业站的空巢营区内,不时传出阵阵牛叫声。原来,红兴隆为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开始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和优质奶牛。
红兴隆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土质和水质优良,环境优越,生产出的牛肉和鲜奶品质上乘,市场销路特别好。可如此好的产品和市场空间,为何养殖存栏量上不来呢?
在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第三作业站肉牛养殖户刘长发家看到,13头肉牛拥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牛圈里。他说:“养牛需要空间大,资金投入相对很高,劳动力使用量也多,一般家庭也就养殖几头。”
其实,红兴隆借助环境优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提出了发展家庭牧场的号召,将牛产业作为实现增收基础性产业,但由于受资金、人力和场地等多种元素的困扰,多处于家庭分散粗放型养殖状态,存在养殖成本高、生产模式简单、综合效益低等问题,导致养殖积极性不高。
为做强做大牛产业,农场明确了产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家庭型向合作型转变的思路。
市场持续低迷,急需从肉、奶到饲料的补贴政策
八五二农场以筹集社会资金、按入资份额分红的方式,吸纳595名社会人员入社,融资5300万元,成立“犇犇奶牛养殖合作社”,从智利引进纯种高产荷斯坦奶牛1000头。
不过,眼下犇犇奶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王东光对奶牛业发展存在担忧:
合作社虽然增强了融资能力,但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资金缺口还是很大;鲜奶市场价格不稳,去年每斤为4.2元,现在降到3.9元,养殖效益很难保证;养殖风险大,虽然为每头牛都上了保险,一头牛最高保额1万元,但损失一头成本就是2万多元;合作社实行“零污染”养殖,粪便实行干湿分离,干粪便通过堆肥还田和生产有机肥,尿液通过三级氧化变成无害水进行地表和地下灌溉农田,这些都需要资金,对合作社来说压力非常大。
王东光非常想得到政策支持,保证奶牛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譬如像粮补一样给牛补,鲜奶像粮食一样享受保护价,环保项目投资由国家负担或按照比例给予补贴。
在犇犇奶牛养殖合作社了解到,为加快牛业现代化养殖步伐,以“经营委派”的形式聘请“职业团队”进行托管式养殖,实现了按活动量对每头牛进行健康分析和全日混合饲喂。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养殖场技术员刘春东说,随着基地发展壮大,饲料的需求量也会大增,需要有足够土地来种植优质苜蓿和全株青贮玉米,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问题。为解决饲料用地问题,农场出台专门政策,划拨了饲料地,但因受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需要上交土地利费,这就增加了饲料成本,相应带来养殖成本提高,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如果国家对饲料生产出台单独优惠政策,养殖有保证不说,市场竞争也同样会增强”。
设立低息贷款助推乳肉兼用牛研发
犇犇奶牛养殖场在多重政策需求中发展,双鸭山农场双新乳肉兼用牛养殖场也面临着“政策饥渴”。
7只刚刚出生的胚胎移植乳肉兼用牛犊在“犊牛岛”中神态各异,十分惹人喜爱。技术员李栋说:“这些小家伙出生可不容易,是我们花了6年时间才改良成功的。乳肉兼用牛改良技术的成功填补了黑龙江省的空白。”
李栋介绍,乳肉兼用牛改良技术的成功是令人欣喜的,但过程是十分艰辛的。由于没有科研经费,农场畜牧科及基层畜牧技术人员13人共同出资46万元,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合作,但由于受资金限制,技术攻关进程相对较长。
李栋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拨给专门的科研经费,不断进行新技术探索,切实提升科学化养殖模式,发展壮大牛产业,尽快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据悉,因受资金限制,乳肉兼用牛群规模壮大十分困难。在农场的鼓励扶持下,成立“双新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增资扩股,新吸纳社员187人资金554万元。资金进入以后,合作社建起了乳肉兼用牛大型养殖场,新建了530平方米榨乳厅。
李栋测算,养殖乳肉兼用牛,每头母牛产乳期产奶量可达5吨,能带来收入1万多元,加上牛犊出售所得,每头牛可增收近1.5万元。“如果能设立专门的畜牧业低息贷款的话,我们就会有充足资金做保障,到2020年乳肉兼用成母牛存栏将超1000头。”李栋说。 (陆书鑫 邓喜林)
宁夏农垦乳业遭遇市场冲击——
成本涨奶价跌靠节本提质渡难关
2014年以来,国内生鲜奶价格不断下跌,出现拒收限量现象,甚至出现养殖户倾倒鲜奶的情况。
近日,农业部对全国48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显示,6月份第3周(采集日为6月17日),国内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42元/公斤,同比下降16.4%。
奶价持续下跌压缩利润空间
当前,规模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同样面临严峻的市场冲击。宁夏农垦集团是“宁夏奶牛的摇篮”,奶产业也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压力。
据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乳业企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牛奶收购价格持续下降。宁夏农牧厅调查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宁夏生鲜乳平均收购价同比下降16%,比去年年底下降3.34%。据贺兰山奶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宁夏农垦鲜奶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每公斤降低1元。
养殖成本上升。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5月,公斤奶成本同比增加0.2元,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同比利润空间压缩。
牛奶产量还将持续增长。宁夏农垦集团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宁夏农垦新建了8座规模奶牛场,引进澳大利亚和乌拉圭优质奶牛1.2万头。因此,牛群规模还将迅速扩增,鲜奶产量将持续上升。
遭遇市场瓶颈也绝不降奶源品质
奶业是宁夏农垦的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他们以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机械化程度、较为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优质的饲草料基地,走出了一条草畜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他们组建的专业化公司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拥有规模化奶牛场14座,奶牛存栏2.5万头,日产鲜奶380吨,是宁夏首家通过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的农业企业。
目前,垦区已建成高产优质苜蓿基地6万亩、青贮玉米基地8万亩。这样一个大型现代专业化的奶产业公司,如何在严峻的市场冲击中突围?
据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主要通过节本、提质、联手发展等措施来化解市场冲击。
他们首先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对所有奶牛场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对奶牛生产信息、繁殖信息和疾病信息实行有效管理,提高了奶牛生产性能。
食品质量安全牵动乳业全局,必须在节本提质上下功夫。他们分析公斤奶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可控成本,降低非生产开支,提高饲料效率,降低饲料成本。他们坚持“养健康牛、产优质奶”,从源头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跨省“联姻”抱团取暖拓市场
在宁夏农垦看来,加强科技创新有助于产业提档升级。他们发挥中国农科院、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产学研基地,及宁夏奶牛科技研究所、自治区奶牛养殖(农垦)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应用平台的作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疾病防控。加强与以色列合作,引进示范推广以色列先进技术。
单打独斗只能是死路一条。宁夏农垦与重庆农投集团、陕西农垦联手,于今年5月成立中垦乳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新组建的中垦乳业掌控10万头奶牛高品质奶源,新增50个以上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200公里“鲜半径”辐射范围的市场,将形成年产70万吨乳制品加工能力。
据悉,宁夏农垦正推进10万吨饲料加工厂的规划建设。他们与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合作,借助亿利在内蒙古拥有牧场的资源条件,合作建设饲草料种植基地3.5万亩,新建万头规模养殖场,力争将该牧场打造成集现代种养、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混合所有制企业。 (陈宏亮)
评论
实行“按质论价”保障奶农利益
眼下,一些地方又发生了“倒奶杀牛”的现象。
来自山东的一组数据显示:山东生鲜乳收购价格从2014年3月开始持续走低,11月、12月急剧下滑。到今年第17周,山东牛奶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96元,同比下降30.84%,远低于每公斤3.5元的综合成本价。其中,小散户和养殖小区受冲击最为明显,牛奶收购价最低到了每斤5毛钱。
用养牛户自己的话说:“毫无盈利可言,这牛奶比矿泉水还便宜!钱没赚到,还搭进去不少本钱。这牛是养还是不养?”
为什么会出现“牛奶比矿泉水还便宜”的咄咄怪事?
一个原因是“企业+养殖场”的经营模式出现了中断,即牛奶收购合同到期。在陕西榆林的蒙靖牧场,乳企在合同到期之后告知养殖户,因原奶过剩不再续约。这让养殖户要么将鲜奶低价卖给“奶贩子”,要么只能宰杀掉一部分牛,以此降低运营成本,好让牧场经营下去,渡过眼下的难关。
另一个原因则是企业对奶源的收购标准提高了。在陕西、河北等地,不少乳业企业收奶质量标准被大幅提高了,原有的养殖模式达不到乳企提出的标准,导致有些养殖户被迫卖牛退出市场。乳企给牧场的原奶价格降下来了,5个生鲜乳收购站因形势不好退出市场。
表面上看,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牛奶收购量的下滑,进而传导至价格的下跌。但从深层次的原因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养牛业、奶业的养殖、生产模式的落后,造成了整个产业基础的薄弱和产业链的脆弱,市场终端的每一点变动,都会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受伤”最重的往往就是风险承受力弱的广大养殖户和中小农牧场。
由于中国奶业发展时间短,现代化奶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饲养成本高、单产水平低成为我国养牛业、奶业的显著特征,与国外发达的奶业相比,我们的综合生产能力低下。
每一次市场波动,都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专家认为,应适当利用市场调节,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同时,加大对优势产能的扶持力度,鼓励地区内的小散户进行自我整合,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从而提升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现在生鲜乳质量什么样,指标什么样,都是以乳品厂的检验结果为标准,奶农对定价、乳品质量话语权很小。而在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乳业发达国家,生乳收购大多都采用分级标准。
有专家认为,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生乳收购制度,能有效引导奶农提高生乳质量、保障乳品安全。同时,可引导乳品加工企业申报其不同奶源的质量情况,根据生乳质量分级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奶源使用计划,确保牛奶应收尽收,保护产业上游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