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职业影响薪资就等于“拼爹”吗?
一家之言
不排除确有一些人就业时靠的是父母“打招呼”,但就此判断父亲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毕业生平均薪资高一定是“拼爹”,则是不全面的。
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就业主力军就业趋势研究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5年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2687元人民币,平均薪资高低与父亲的职业有关,父亲是公务员的人群平均工资最高,父亲是务农的最低。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加上“毕业生平均薪资也拼爹”的新闻标题,立即引发舆论热议,一大堆人在新闻下面惊叹:原来毕业生平均薪资也拼爹啊!
经常被爆出的萝卜招聘、暗箱操作,再加上人们对权力以不信任为前提的联想,使得这个新闻格外惹眼。这样的反应也正体现了公众对如今代际传递的隐忧,人们最担心的是手握公共资源和权力的父辈们,通过违规的手段将种种资源分配给自己子女,实现对普通人的资源挤占,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担忧并非是多余的。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公务员群体中,一线普通职员要占到大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为子女“暗箱操作”的能力。在这个研究报告中,所谓公务员的子女比务农的子女薪资高,在剔除掉权力自肥、任人唯亲的少数案例之外,其实更多的因素是父母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以及职业发展的影响。
而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等等各种先天条件,对孩子的教育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已经是个不能更陈旧的话题。而纵观这个研究报告,其实并没有脱离这个窠臼,只不过把家庭背景具体化为父母职业,并挑出两个代表性群体:公务员群体和务农群体。在这里,如果将父母职业的前置背景替换为父母教育程度,或者具体化为教师、医生群体子女同农民子女的对比,调查结果可能也是一样的,却不如公务员一词看着刺眼。
因而,不排除确有一些人就业时靠的是父母“打招呼”,但就此判断父亲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毕业生平均薪资高一定是“拼爹”,则是不全面的。也不能将这样一个取样不明,简单化的调查结果,上纲上线地称为“阶层固化的隐忧”。
造成毕业生薪资不均,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再加上,刚毕业时的职位、起薪等,有时候并不能准确反映毕业生的真实能力,更没有预示未来职业发展的功能。要想厘清毕业生薪资差异的缘由,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说明,以点带面的解读难免跑偏,因为大多数时候一片树叶并不能代表一整片森林。
编辑:夏青